昨天傍晚和一位客戶透過臉書的 Massenger 聊天,他好奇郵輪公司那麼早就推出 2023 / 2024 的行程,除了超前部署,會不會也是為了籌錢?我毫不猶豫地否定了這樣的可能性,一來這樣的籌錢方式速度太慢,緩不濟急,再者用盡各種手段拼命籌錢的階段已經過去,如果到現在還沒籌夠錢供未來十二個月周轉的,那提前推出 2023 / 2024 的行程絕對不會是當前最要緊的事,而是應該要認真檢討為什麼籌不到足夠的錢?以及剩餘的資金能夠燒多久?
尼采有句名言「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這句話,套用在受到新冠疫情海嘯般滅頂衝擊的郵輪產業上,似乎也非常恰當。自去年疫情爆發導致全球郵輪停航以來,不只一次傳出可能將會有財務體質較差的郵輪業者因為周轉不靈,而被迫宣佈破產重整或是被其他業者併購。在順利籌得足夠資金前,NCLH 甚至曾一度發佈重大消息,警示投資人公司的營運可能出現難以為繼的風險。但郵輪業者們在面臨危機時快速籌錢的能力,最後證實遠超過所有人的預期;儘管船隊復航的速度依然不如預期,但今天幾乎已經沒有人擔心會出現周轉不靈的問題了。
郵輪不像是半導體或是貨櫃運輸(有誰能料到貨櫃的運費居然會比郵輪艙房大小相近的船費貴)這些被視為關鍵資源的產業,因此在台灣被報導和討論的頻率相當低,內容通常也都是一些由公關公司所提供的宣傳稿,偶爾出現的財務報導,大概因為事不關己,往往也乏人問津。畢竟長榮、陽明的船票人人有,因此台灣貨櫃業者最新一季的營收數字、EPS 幾乎老少皆知;但郵輪業者的現況,則大概只有像傑夫這類完全仰賴其謀生的人,才會持續地關注。
半年燒掉金額超過貨櫃航運暴賺
全面停航對郵輪公司的衝擊究竟有多大,最具代表性的財務指標,便是各家業者每個月 Cash Burn(燒現)的數字。但很多時候如果只是把數字羅列出來,其實還是感受不太到其真正的力道,最好能夠有一個可以與之進行比較的對照,而且最好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事物,才能更清晰地呈現出郵輪業者所遭遇的困境。那對照組該選誰呢?你大概也猜到了,沒錯,正是因為疫情鹹魚翻身,一夕成為暴發戶的貨櫃航運業者。
由於各家業者目前都已經進入了重啟復航的階段,換句話說,營收和現金流的數字將自 Q3 起開始好轉;也因此三家大型郵輪集團中,只有 NCLH 一家提供了接下來幾個月預估的平均燒現金額,另外兩家則選擇不再提供 Cash Burn 的預估額。儘管只剩下一家提供預估金額,但根據最近所發佈的上半年財報,我們還是可以透過歷史數據來一窺各家業者這半年來失血的速度。以下是三家業者 2021 年上半年每個月平均燒掉的現金:
Carnival Corporation:每月平均 5 億美元。
Royal Caribbean Group:每月平均 3.3 億美元。
Norwegian Cruise Line Holdings:每月平均 2 億美元;Q3 預估每月平均 2.85 億美元。
一個月燒掉 5 億美元是什麼概念?連燒六個月就是 30 億美元,換算成台幣大約是 834 億;日前長榮公佈了第二季財報,上半年的稅後盈餘一共是 781.41 億元,貨櫃航運的暴賺,恰好和郵輪業的暴虧形成了再強烈不過的對比。如果是在別的地方上市,那投資人大概都跑光了,但美國不虧是資本市場最發達(貪婪)的國家,Carnival Corp 的股價今年以來的漲幅(16.05%),甚至超過 Apple(12.51%)。
在比完了今年以來貨櫃的暴賺和郵輪的暴虧之後,我突然也想比較一下疫情發生前各自的營收規模,好讓兩者間的對比更加清晰。Carvinal Corp 在 2019 所錄得的全年營收為 208 億美元,換算成台幣約為 5,792 億,該年的淨利則約 30 億美元,恰好接近今年上半年燒掉的現金。長榮在 2019 年全年的營收是 1,906 億台幣,只有 Carnival Corp 營收規模的三分之一,同年還小虧了 6.5 億台幣,如果在當年有人告訴我這兩家公司的命運會徹底翻轉,我一定會覺得他瘋了。但才十幾個月的時間,長榮今年上半年的營收便已經達到 1,900 億,全年的淨利預估可能將超過 1,500 億,比 Carnival Corp 在疫情發生前全盛時期的淨利還多出三分之一,叫人如何不瞠目結舌?
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貨櫃航運究竟會旺到什麼時候,各路人馬說法紛紜,但沒有一個人認為此刻這般暴賺的日子可以無止境地延續下去,因此差異只在於預估市場供需恢復正常所需的時間的長短。郵輪市場的情況其實也如出一轍,沒有人認為此刻這般燒錢的日子會無止境地延續下去,如果連停航十幾個月的巨大衝擊都能挺過來了,一但全面解封之後,未來還有什麼挑戰不能面對?
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郵輪業者們未來的發展,我真心認為值得給予和貨櫃航運同樣程度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