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台大唸 MBA 的網友問我願不願意接受他們小組的訪談,說是有一堂課需要找在 Service Industry 工作的人分享關於 Motivation 的經驗。 我搔了搔頭,接著便在臉書訊息框裡以不擅長該題目為由,推辭了他的邀請。
「除了我自己本人,我還真不確定是否在這個行業裡有成功地 motivate 過任何人? 這些年輕學子一個學期繳 40 幾萬學費唸『管理』,我不懂的事可千萬別去胡亂攪和。」我皺了皺眉頭,心想如果是要討論失敗的案例,我倒是有一籮筐可以分享;嘗試去點燃別人心中的熱情是一回事,能不能把這份熱情燒旺則是另外一回事。
「我看你部落格寫的都是這些…」他仍未放棄說服我的可能性。
但很遺憾的,就是因為現實生活中除了自己本身以外找不到能夠點燃的柴火,所以才需要在部落格上抒發;不料,竟讓人誤以為我是個懂得 Motivation 的專業經理人。
可真相是,我花了好長時間,才接受了團隊無法更「傑出」的事實。記得有回,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後輩對我說「也不是每個人都有那麼強的企圖心,想要出類拔萃…」;他的話雖然讓人洩氣,卻也真實的令人啞口無言。 我如果真懂 Motivation,又怎會自此便對點燃工作熱情這件事不抱任何期待?不是更應該設法去找到改變文化和態度的辦法嗎?
一個多數人都只想要守住自己小方格裡那片天地的企業,又怎可能成就出什麼值得令人驕傲的事業。
因此不管任何產業,我心中都只有一條公式:
A 咖人才 ( 互相吸引 ) + 賺錢的生意 ( 前景 ) + Bonus ( 最實在的誘因 ) = MOTIVATION
其他的,不管講的再怎麼好聽、再怎麼慷慨激昂;多數時候,都只是被當成「屁」。
要放屁的話,在辦公室裡偶爾放放也就算了,怎能放到台大 MBA 去?
哈哈哈哈!「如果是要討論失敗的案例,我倒是有一籮筐可以分享」。說不定大家聽過那些失敗的經驗,至少可以先避險‧‧‧‧‧‧
說的極對,更何況連李開復都主張 Failure must be an option。
我私人的偏好是,要先「成功」了,再去和人「分享」心得。 這世界已經太多資訊需要消化,我的「失敗」案例,就留著當部落格的自省題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