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放假就是去回收場尋找被人廢棄的腳踏車,這邊一個輪子還能用,那邊一條鏈子還完好,每次去撿一點回來,東拼西湊的,竟也真拼裝出一台台全由回收零件組成的腳踏車來…。」
這位友人和男友約會的地點和內容,連她自己都感到新奇,「很好笑厚?假日約會居然是在垃圾場散步。」我雖然不清楚修理腳踏車有什麼趣味,但卻明白不論是看電影、吃大餐或修理人家不要的腳踏車,重要的並不是在那裡或在做什麼,而是那份屬於雙方的共同記憶;因為是兩個人一起做的,對彼此而言,當然有意義。
雖然不是生活在富貴之中,但由於服務的對象中有相當高的比例非富即貴,因此某種程度上,我其實有許多機會可以近距離地去觀察富貴的各種面貌。接觸的次數和時間長了,才發現其實不論家貧家富,真正能讓他們感到快樂的事物,似乎也差不了多少。少數甚至因為擁有的實在太多了,我反而不確定對他們而言,什麼才算是「快樂」? 難以想像的巨額財富,有時似乎更像是一道巨大的黑影,無聲息地將一個人的各種優點和特色給全部遮蓋,只留下「很有錢」這個標籤在身上。
「有錢不見得快樂。」一個不久前離開這個行業的朋友有回曾對我這麼說,他和我一樣,服務的對象有許多都是非富即貴,但根據他的觀察,似乎多數都很不快樂。有些,甚至是活在痛苦之中;講白點,就是「窮」得只剩下錢。
我總覺得他可能是剛好看到的都是一些比較負面的例子,所以推演出了這樣的結論。但不管錢多錢少,生活的快樂與否,關鍵因素最終都是「人」;我就認識許多雖然家境富裕,但卻一點也不受「錢」影響的客戶。 相反的,因為「沒錢」而成日眉頭深鎖的,人數只怕還要多。若要勉強說他們在匱乏中知足地活的很快樂,我想,講這話的人肯定沒嚐過「匱乏」的苦悶滋味。
假日和男友去撿廢棄腳踏車零件的前輩,兩個人的收入其實都很好,教育程度也高;我並沒有追問為什麼是這麼另類的約會方式,某種程度,我想我明白她想傳達給我的意思。
人生到頭來,其實真正值得細數的,似乎反倒都是這些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記憶片段。億萬身家的富豪在餐桌上和親人們熱烈討論的,是數十年前「作嬰仔」時代對「家」的記憶;「你記得電話機是擺在左邊、右邊?」、「媽媽禮拜四都會從沿路叫賣的攤子買回來的那袋熱騰騰的壯元糕…」、「誰誰誰老愛從後巷翻進咱們家開的電影院裡看免錢片子…」…,我不禁好奇,如果這些對「生活的記憶」是判斷一個人快樂與否的重要指標,那我會不會太專注在追求財富自由的目標上,而忽略了許多其實很要緊的「小事」。
或許是物以類聚吧,我身邊的友人們多屬於「過度上進」的性格。他們在職場的發展向來不需要被操心。但關於生活,倒是有不少和我一樣草率,讓我不得不站出來疾聲呼籲:
偶爾,也「匪類」一下吧! 在無法確定是否真能出人頭地的情況下,至少,為自己和所在乎的人留下一些記憶。
幸福,有很多不同的版本。而且絕大多數,都不需巨額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