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但斯克是波蘭北部沿海地區的最大城市和最重要的海港,這座城市在歐洲政治、軍事與外交史上,歷來屬於最受人關注的焦點之一。在六百多年的時間裡,它一直是德意志和波蘭兩大民族之間反復爭奪的戰略要地。其同時也是波蘭境內擁有最大的古建築群的城市之一,多具哥德和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二戰期間曾被德國佔領,城內 90% 的建築遭戰火毀壞;戰後改名格但斯克,大部分古建築才得到修復。
第一次造訪格但斯克時,我心裡猶豫是否該將附近的施圖特霍夫集中營(Stutthof)也安排到參觀的行程之中。我過去曾經參觀過位於波蘭南部的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那是納粹德國時期建立最主要的集中營和滅絕營,記得許多當時隨行的團員們感受並不是太舒服;對於人類是地球上唯一一種會對同類進行大規模屠殺的物種這個現實,身處在迫害發生的場域中時,似乎又更加地令人難以置信。
1939 年八月中旬,納粹選定了施圖特霍夫作為未來集中營的地點。在納粹入侵波蘭的第一天,就逮捕了1,500 人。 1939 年九月初,150 名被捕者被運往施圖特霍夫,從而開始了這個營地的悲慘故事。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成千上萬的波蘭人在這裡被殺害。從 1940 年至 1944 年,施圖特霍夫從一個佔地 30 英畝,囚禁 3,500 名囚犯的小型營地發展為佔地 300 英畝,容納了 57,000 名囚犯的集中營;波蘭人被德軍圍捕後並從歐洲各地運往施圖特霍夫。 1944 年六月,施圖特霍夫成為納粹對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並成為進行大屠殺計劃的滅絕營。整個施圖特霍夫營地包含了 39 個分營以及 110,000 名不同信仰、國籍的囚犯。1945 年五月,在斯圖特霍夫被蘇聯軍隊解放前,其內的 65,000 名囚犯全部被無情地殺害。
“一趟快樂的郵輪旅行,安排參觀集中營對旅客們來說會不會太沉重了一些?”
在反復思索了好一會兒後,我決定不去造訪施圖特霍夫這處人類文明的歷史傷疤;博物館的存在是一種省思和提醒,告誡世人勿要重蹈覆轍;對於從來只有被侵略、殖民的台灣人來說,其他民族曾經犯下的暴行,還是在書上或影片中看看就夠了,不需要特別親臨現場去感同身受。
人殺人,其實也不是件多麼令人感到吃驚的事情;在世界上的各個角落每一天都在發生。在奧斯威辛和施圖特霍夫讓人感到震撼的,是死亡的規模;德國納粹心理變態嗎?南京大屠殺,日軍同樣也殺害了二、三十萬人,我們不是照樣包郵輪幾千人幾千人地一批批去日本賞櫻?有些傷痛,需要很長很長的歲月才能夠愈合,但比起悲傷的紀念,美和文化是更具效果的療愈媒介,不僅櫻花和日式款待征服台灣人的心,就連林志玲都嫁給東瀛男子漢了。
打定主意後,於是挑選了格但斯克老城的半日徒步觀光作為這日的行程選項。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城市內留有一系列以哥德式、文藝復興式和巴洛克式建築風格設計的建築和古蹟。導覽從金門(Golden Gate)附近開始,這是一座宏偉的拱門,是中世紀時期通過城牆進入城市的主要入口之一。接著沿著長街(Long Street)前行,這裡有精美的外牆和以華麗山牆裝飾的奇妙建築。一行人隨後經過長市(Long Market)和十五世紀的阿特斯宮(Merchants Palace of Artus Court)來到海王噴泉(Neptune′s Fountain)。於此稍作停留欣賞格但斯克過去在漢薩時期的象徵,以及它與大海的聯繫。然後沿著海濱漫步並轉向聖瑪麗街(St. Mary′s Street),這裡充斥著熱鬧的氛圍、古色古香的商店和可愛的露台建築。
導覽在哥德式風格的 聖瑪麗教堂(St. Mary′s Church) 畫下尾聲,這是格但斯克的驕傲。聖瑪麗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磚教堂,可容納約 25,000 名信徒。這座中世紀教堂位於舊城區的中心,費時共 159 年才完工。它看似樸素的外觀掩蓋了明亮、寬敞的內部、大窗戶和三十多個裝飾精美的禮拜堂。在教堂內,高聳的祭壇上擺放著一幅可愛的鑲板畫,地板上覆蓋著古老的墓碑。北側的耳堂有一座十五世紀天文鐘,上面顯示了完整的十二星座週期和聖徒曆。
對於一座曾經被幾乎完全摧毀的城市來說,格但斯克似乎顯得過分古色古香了一些;但對於這刻意被原汁原味進行重建的中世紀城市風貌,在旅客之間倒是人人稱好。如果真要說格但斯克這一站有什麼缺點的話,大概就是郵輪碼頭位於格丁尼亞(Gdynia),距離格但斯克的老城需要約 40 分鐘的車程(這個距離通常也沒有免費的接駁巴士),因此午後無法自由地在城市內逛街散步。
下回如果有機會再訪,要不要考慮也到施圖特霍夫去走一遭呢?以鐵石心腸聞名的傑夫,會被人類的殘忍激出男兒淚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