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則關於法國的新聞,令我產生了高度的興趣,報導的內容是自今年春天開始,突然從貨架上迅速消失的第戎芥末醬(Dijon Mustard)。
根據統計,法國人平均每人一年要吃掉約一公斤的芥末醬,雖然超市的貨架上也有不是來自第戎的芥末醬,但就如同不是產自香檳區的氣泡酒就不算是香檳,在法國人的心目中,不是產自勃艮第的芥末醬,就不算是正宗的法式芥末醬。第戎自十七世紀(1634 年)起,便是法國生產芥末醬的中心,並被授予獨家經營權。(有人形容這是法國式的浪漫,但似乎也可以解釋成任性…)
那麼,第戎芥末醬究竟去那兒了呢?答案,不意外地和氣候變遷以及俄烏戰爭都有關聯。原來第戎的製造商用來生產芥末醬的原料芥末籽,高達 80% 必須從加拿大進口,但今年的乾旱讓產地艾伯塔(Alberta)和糧倉薩斯喀徹溫省(Saskatchewa)的芥末籽產量大減逾半;而烏克蘭和俄羅斯則是原本可以用來替代加拿大供應生產原料的兩個主要供應國,但自從今年二月烏俄開戰後,這個備案也跟著落空了,因此買不到足夠原料的製造商們,也只好湊合著看能生產多少便是多少。
物以稀為貴,就像台灣之前的缺蛋危機一般,法國人也面臨了第戎芥末醬每人一次只能限購一瓶的尷尬處境。而即使只能買到一瓶,都已經算是幸運了,因為每次一補貨上架,就會立刻被搶購一空;雞蛋因為效期短不適合大量囤貨,但芥末醬可以放兩到三年,因此在消費者普遍預期缺貨的心理作用影響下,但凡貨架上還有現貨,下一個消費者經過時,不管家裡的芥末醬還夠不夠,都會克制不住將眼前的奇貨下架的慾望。
除了第戎所生產的法式傳統芥末醬之外,其實超市的貨架上也有其他品牌可供選擇(名字不能有 Dijon 出現),但法國人似乎還是比較偏好口味辛辣,吃進嘴裡會讓鼻頭微微發麻的第戎芥末醬,而不是那些滑順甜膩,美國人用來夾熱狗的無趣醬料。(在吃這件事情上,法國人明顯地有非常多的堅持)
在了解了消失的芥末醬事件後,我突然想起了最近幾則同樣令人感到憂心的氣候變化事件和新聞。首先是法國近期所遭遇的嚴重乾旱,根據法國氣象局的統計,七月份的降雨量竟然只有 9.7 毫米,比往年的數字減少了近 85%。而異常的高溫除了直接影響法國民眾的日常生活,炎熱乾燥的氣候更是引發大規模森林野火的災難隱憂。近日台灣人熟知的酒鄉波爾多(Bordeaux)所屬的吉倫特省(Gironde),便傳出嚴重的野火災情,有近一萬公頃土地遭遇祝融,超過一萬二千人撤離該地區,並有一千多名消防人員協力試圖控制火勢。
發生大火的災區,距離波爾多只有約三十公里,儘管當地許多知名的酒莊皆未傳出災情,但當氣候變遷讓天氣異常炎熱到引發燎原野火的程度時,用來釀酒的葡萄難道不會也受到高溫影響嗎?如果地球升溫的趨勢繼續,許多「異常」逐漸變成「常態」之後,原本適合生產葡萄酒的地區,會不會也因此變得不合適而必須另覓他處呢?如果以後必須到比香檳區更北部的城市才能生產出優質的氣泡酒,那這些不在香檳區生產的法國香檳,還能繼續叫香檳嗎?還是乾脆拋下法國人的自負,把香檳這個名字還給全世界?(即使我對法國人的認識相當有限,還是能斷言香檳的名字絕無解禁可能)

熱浪席捲歐洲,自然不只法國遭殃,對德國經濟有著重要地位的萊茵河,近來也頻頻傳出因為乾旱而水位過低,可能影響船隻航行的新聞。對台灣人而言,對萊茵河的記憶多來自於旅遊時造訪沿途景點所留下的深刻印象,但萊茵河除了是一條風景秀麗的觀光路線之外,同時也是德國境內一條極為關鍵的水上運輸通道。早在人造的高速公路問世之前,萊茵河便扮演著水上「高速公路」的角色,將各種資源透過水路南來北往地進行運送。拿最近躍上新聞版面的考布(Kaub)為例,這是個位於萊茵河畔,從中世紀起便透過向經過此處航行往返荷蘭和瑞士的船舶收取過路費謀利的小鎮。鎮上有一個用來衡量著水深高度的標記,接連不斷的熱浪和連月的乾旱讓此處萊茵河的水位降到只剩 40 公分左右,而這個水深高度僅有去年同一時期的四分之一不到。經濟學家們加入了氣象學家們的行列,不約而同地高度關注萊茵河的水深變化,因為如果高度再往下降,那麼船隻便無法繼續在河上航行,德國的經濟也勢必會因此受到影響。

台灣的旅客大概比較關心萊茵河的河輪會不會因此停駛,但對此刻面臨俄羅斯可能斷供天然氣,為了解決眼下能源短缺的危機而重新擁抱煤礦發電的德國政府來說,原本行駛於萊茵河上的運煤船被迫停駛所產生的衝擊,無疑會比流失觀光客要大多了。
有專家預測法國的「第戎芥末醬荒」最快可能要到 2023 年初才會結束,我不確定自己有沒有嘗過第戎芥末醬的滋味,但印象中以往在搭郵輪的時候總會在菜單上看到使用 Dijon Mustard 的料理,因此我已經吃過的機率應該也蠻高的。但人性就是這麼奇怪,以前沒人搶的東西,放到你面前你也不見得會想吃,但只要這個東西大家搶著要,你就也不由自主地想去搶一個來過過癮。
下次去法國,記得逛超市,如果發現貨架上有 Dijon Moutarde,請立刻將它下架!還有什麼紀念品,比這個連法國人自己都搶著買的東西,更能討人歡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