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讀了 NCLH(挪威郵輪控股集團)最新發佈的 Q2 財報,不出意料地單季大虧 6.66 億美元;去年同期則獲利 2.82 億美元。
這個虧損的金額,和上個月全球郵輪市佔龍頭 CCL(嘉年華集團)公佈 Q2 單季巨虧 44 億美元(包含 20 億的非現金資產減損)相較之下,NCLH 的虧損似乎明顯要少了很多。但 CCL 是市佔率逾 47%(旅客數),經營 9 個品牌共 104 艘船舶的產業龍頭,打擊面廣,自然受創也深;相較之下市佔率 9.5% 僅擁有 3 個品牌共 28 艘船的 NCLH,若把規模也考慮進來時,虧損的幅度似乎也就符合產業的“水準”了。
最近即將公佈 Q2 財報數字的郵輪業者還包括 RCL(皇家加勒比集團)和雲頂香港,沒有意外的話,虧損大概同樣只能在糟或是非常糟之間徘徊。
在新冠肺炎的全球疫情初爆發時,郵輪公司的股價墜崖式暴跌,企業市值也跟著大幅縮水;最慘的時候,一度甚至只剩下高檔時的十分之一,可能破產倒閉的說法也紛至沓來。在積極地透過各種管道籌措資金後,三大業者似乎都已經備足了要撐過這個凜冬所需的糧草,但隨著疫情持續在全球延燒,復航時程亦不斷延後的情況下,郵輪公司之後要花多少年時間才能再回到往日的輝煌,只怕連郵輪公司的 CEO 們自己都說不準了。
股價高低,其實對公司的日常營運不會造成直接的衝擊,因此股價暴落也許會傷投資人的心,但投資本來就有風險,願打願挨的,似乎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但虧損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因為股價被燒掉的是空氣(股民的投機),但虧損燒掉的可就是真金白銀了呀(股東的資本、債權人的借款)。
拿 NCLH 來說,一季如果虧損 6.66 億,每個月就至少燒掉 2 億美元的現金。其日前所自行預估的“燒現率(Cash Burn Rate)”是每個月 1.2 – 1.5 億美元,財報出爐後實際金額是 1.6 億美元。先不論禁航令在十一月是否真能解禁,七到十月反正一定是和 Q2 相同的零收入慘況,以目前的燒現率來計算,單這四個月就要再燒掉 6.4 億美元的現金;如果加上 Q1 錄得的 19 億美元虧損(其中 16 億為非現金商譽資產減損),全年虧損的金額便逾 32 億美元,幾乎可以虧掉其目前的市值 39 億美元(以 8/7 股價 US$14.24 計算)的八成。
同樣是每天開門就點火燒錢,但在看完郵輪公司燒錢的規模後,突然覺得公司面對的困境好像也沒什麼,畢竟我們每天才燒幾萬,郵輪公司卻一天就得燒幾億;假設一切順利如眾人所預測疫情在 2021 年的 Q2 前結束,那就是還要過上 240 天只出不進的燒錢日子,換句話說我們頂多燒掉幾百萬,但三大郵輪公司即使是規模最小的 NCLH,燒掉的錢大概就幾百億台幣,規模最大的 CCL 則肯定破千億。
這麼多錢白白燒掉,不可惜嗎?沒見過世面的我無法想象燒掉這麼多錢是什麼感覺,但在資本主義的世界,反正燒的永遠是從別人口袋裡掏出來的錢,燒光了可以再借再募,但公司要是倒了,戲可就沒法繼續唱了。
因此不論是每天燒掉鉅額的郵輪公司,或是每天燒掉血本的小旅行社,兩者皆適用的那句獨白是:
To Burn Or Not To Burn, That Is The Qu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