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總聽人說,人在忙碌的狀態下時間總是過的特別快,往往也沒完成幾件事,一天就已經過去了。但時間流逝的速度,那裡會根據人的感知忽快忽慢?一秒鐘的長度,對所有人來說,都必定就是一秒鐘;不管你覺得充實與否,一天就是這麼多時間,一周就是這麼多天,一個月就是這麼多周,一年就是這麼多個月,一輩子就是這麼多年。
最近赫然發現,原來人不止是忙碌的狀態下會感覺時間流逝的速度特別快,在無所事事的情況下對時間的感知也同樣地會大幅降低;但忙碌和清閒兩種情況下所產生的感知鈍化,卻有著相當程度的不同。人在忙碌時雖然會因為專注而短暫失去對時間的掌握,但在任務告一段落或中途休息時便會重新找回時間感,因此感知鈍化的情況多半隨著當天工作結束便跟著消失。而人在清閒時所產生的感知鈍化,則恰好完全相反,你能清楚地感受醒來後每一個小時的變化,因為你往往還不到一個小時就會下意識地查看現在的時間,然後尋思該找些什麼事情做,好填補這一整天仍餘下的空白。可無奈每天再怎麼緊迫「盯時」,也無法擺脫停滯對於時間感所造成的鈍化;總是不知不覺中,便又到星期五了,然後糊里糊塗間,便又一個月過去了。
隨著政府宣佈國境短期內再開放的可能性不高,郵輪公司也陸續取消今年餘下的大部分航次,儘管上半年才剛過去不久,我們卻已經肯定今年餘下的月份全都泡湯了。這意謂沒有考慮改攻國旅的公司團隊,在已經休眠了大半年後,還要再維持至少六到九個月的空轉狀態,直到新冠疫苗問世並且全球旅業復甦,營運才有可能回到常軌。因此在日前收到老闆通知延長「減薪休假」措施的 email 時,我突然有了一個領悟:
“This could be a gap year."
Gap Year 的概念,起源於西方國家,通常是高中或大學畢業後空出一段時間,進行長時間的海外旅行和遊學,感受國外與己不同的社會文化和環境,同時也利用這段空檔自我追尋,嘗試釐清自己的人生方向。我其實早已經過了嚮往 Gap Year 的年紀,但既然遇上了這麼一段無能為力的擱淺歲月,那就把它當做是一次難得的 Gap Year 機會,把無可奈何的疫情問題暫時撂到一邊,改將注意力放到如何找回生活和成長的步調,期許在疫情之後能夠如同被 Gap Year 洗禮過的一樣,渾身散發出新鮮、昂揚的氣息。
有同業友人對我們公司的佛系管理感到訝異,覺得老闆怎麼能忍受員工領薪水卻不做事。我反駁說「沒事做」和「不做事」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企業經營者當然不能放任公司連月虧損不管;但今天導致虧損的原因是疫情造成的國境封鎖,員工其實同樣無辜,因此只要營運的資金尚足以支應,保全這些過去為公司賺錢的工作夥伴們的生計,對公司而言難道不是重要的投資嗎?
或許,對公司來說,2020 也是一個 Gap Year 吧!我們在空轉的歲月裡更進一步地認識自己與組織的關係,也明白了自己不會被輕易地拋棄。不論在這段 Gap Year 的期間各人選擇了什麼樣的方式去精進(或放縱)自己,希望很快我們便能再次回到跑道上全速奔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