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既不做國旅,又不要求員工兼賣雜貨的旅行社,疫情鎖國期間每天上班的日常樣貌,其實也不難想象;無非是每個人仍和平時一樣盯著電腦上網。唯一的差別,是現在不必假裝忙,更無需在同事或主管經過時,快手關掉正在播放影片的視窗。
面對眾人無事可做的情況,我曾思考過是否該帶頭發起「防呆」大作戰,和夥伴們一起腦力激蕩在業務中斷的這段日子找些什麼事情來做。但由於減薪每個月額外多出來的六天休假,讓每個人每週進辦公室的時間變得紊亂、間斷;再者,都已經放牛吃草這麼大半年時間了,這會兒才想搞些活動來防呆,時機似乎也晚了一點。
也許是業務的形態與一般業界不同吧,高單價旅遊商品的市場本來就小眾,消費頻次亦不高,因此我們對於「無事可做」的情況倒也不算太陌生,但卻從來沒有體驗過連續這麼長時間的「清閒」。會出現閒閒無事可做的狀況,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生意可能不夠好,二是員工可能請太多;解決的辦法也不複雜,要不多做點生意,要不少僱些夥計,再不然就是自詡能成為一家幸福企業,並把這份過分的清閒當作一項值得驕傲的員工福利,當然,前提是公司要能維持盈利。
豈料世紀瘟疫來了,在鎖國的狀態下,盈利自然也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捨得虧,捨不得虧;於是成了當下許多業者最敏感、揪心的話題。
上午聽聞一家和我們淵源頗深的業者猶豫著是否要選擇歇業,原以為是不堪虧損或有資金壓力,但在進一步了解後,才發現其實兩者皆非;其情況除了更接近捨不得虧之外,更關鍵的原因我想應該是主事的人對未來的前景不具信心,甚至極度悲觀,才會在明明可以撐得下去的狀態下,為了是否要繼續撐下去而萬般苦惱。
在每天上班無事可做,公司長時間零收入的狀態下,要同時保障員工的生計,的確是件不容易的挑戰;但旅遊業買空賣空說到底掙的也就是筆服務費,而提供服務的不外乎是人,如果人是旅行社最重要的資產,他們的健全難道不該最優先被考慮?無奈的是,多數的人似乎凡事先考慮錢,錢考慮完之後如果還有餘裕,才來考慮人的問題。
至此答案似乎已經呼之欲出,錢,百分之一百是重要資產,但人卻不一定被如此看待;勉強給安上一個名稱,大概可以算是「生財工具」吧,而且是非常容易找到替代品的那一類;至少在把人只當工具看待的業主眼中,人的價值就是那麼容易進行取代。他們不是沒有情感或血淚,只是對於錢可能更看不開,更捨不得。
之前一位因為公司不堪虧損遣散大部分員工的同業後輩問我「你們沒有設停損點嗎?」,我半開玩笑地答說,就資本全虧光,然後也沒辦法募到新的資金,在彈盡援絕的情況下,大概就會被迫投降了吧!但我想即使那時真的必須曲終人散了,相信也沒有人會有任何埋怨或不滿,欣然地一起接受這個挫敗。
不是捨得虧、不怕虧,而是願意虧,因為我們不但把團隊的成員視作為最重要的資產,也清楚地明白他們是未來公司能否東山再起的關鍵;人如果散了,公司也就真的完了。
我們沒有雄獅的王董那麼強大的自信,敢斷言最後一定能生存下來,特別是我們既做不了國旅也賣不了雜貨。但只要封境鎖國的情況在明年夏天之前結束,我們的生存機率應該還是蠻高的;更何況到明年夏天如果還不能出國到處趴趴走,那樣的世界有人能夠想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