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個朋友關心我的近況,問說一切都還好嗎?我不太曉得該如何向他描述此刻公司營收歸零的情況,於是反問,你有挨過餓嗎?
這裡說的餓,不是一、兩頓飯沒吃那種餓,也不是一、兩天沒吃的那種餓,而是以週為單位所進行的斷食體驗。如果把公司當作人來看待,收入歸零就等於是被迫進行斷食,零收入頭一個月的感覺,其實就像是一、兩頓沒吃那般,雖然會覺得餓,但倒也還忍受的了。但當零收入的情況持續了三個月後,飢餓的感覺便如同已經連續三天滴食未進的難民一般,不但餓到兩眼發昏,你也開始飢不擇食,於是把眼前能咬的動的東西抓了就往嘴邊送。而在零收入的狀態持續了六個月之後,飢餓的感覺則不再重要,模糊的意識中只剩下生存的本能;你腦中思考的不是餓不餓,而是怎麼樣才能活下去。
我的比喻,當然是誇張了一些,企業畢竟不是擁有血肉之軀的人類;但也正因為如此,收入被迫歸零的旅行社究竟有多苦、多悶,實在難與外人道哉。我們如同非自願地參加了一場飢餓三十活動,起初以為只要忍三十個小時就過關,豈料大會中途宣佈挨餓活動將無限期延長,最短可能三十天就結束,但也可能要持續三十週,甚至三十個月以上…。
今天傳出老牌旅行社金龍將視紓困 3.0 的內容,來決定全面減薪和組織人事精簡的程度。外流到媒體的內部公告其實只是向員工預告為了保住公司的未來所可能須採行的自救措施,但不管最後是不是如述施行,其字裡行間所透露出的無奈和急迫卻是全台灣經營出境旅遊業者此刻所面臨的共同困境。雄獅旅遊的王董醒悟的早,加上公司握有的資源充沛,因此傾集團之力在全球疫情結束之前全面轉攻國旅市場,即使可能吃不飽,但起碼可以避免被看不見盡頭的疫情給活活餓死。可是對於絕大多數中小型的旅行社來說,國旅充其量只是塊勉強啃的動的樹皮,雖然嚼在嘴中可以產生正在進食的錯覺,但吞過幾片便會有所覺悟,明白光吃樹皮是不可能熬過這段饑荒,遑論有些人,連樹皮都搶不到。
於是,進行全面減薪,並且鼓勵員工主動提出留職停薪或是離職申請的旅行社,數量在七月後快速地增加;被曝光浮出檯面的多半是稍具規模的業者,因此不論減薪或組織精簡的內容都起碼符合法規;但市場上想必有許多手段更激烈,溝通和執行過程更粗糙的案例存在,畢竟存亡關頭,那裡顧得上面子不面子。
外頭的波濤洶湧,讓現階段仍一片安詳和樂的辦公室顯得突兀,某天在公司內聽到同仁們嬉笑談天的聲音時,意外地感到安心,因為一來這表示她們還沒有失去希望或是陷入恐慌,二來則是公司不論是在財務面或精神面上的韌性,似乎都比想象中的要強。在這種時候還能笑的出來,應該也能算是一種競爭優勢吧?我情不自禁地這麼在心中向自己精神喊話。
如果連 “飢餓三十” 我們都能克服的話,未來還有什麼難關過不了?樂觀,果真是一種競爭優勢;特別是在這種無計可施的情況下。
眼看挨餓的日子即將滿三十週了,為了以防萬一,是不是該考慮和老闆商議一下三十個月的挨餓計劃?
他聽完如果沉默不語,會是因為無法想象那樣的情境,還是單純已經餓到說不出話了呢?
齊飢之後,我們也很需要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