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許是為了提高行程的吸引力吧,許多郵輪公司會刻意在停靠馬賽這一天的欄位打上普羅旺斯(Provence),然後才在後面用括號補註馬賽的字樣,似乎擔心如果只打了馬賽,吸睛程度便會大受影響。而這樣的思維邏輯,大概和彼得梅爾(Peter Mayle, 1939 ~2018)1989 年那本暢銷的《山居歲月》(A Year in Provence)不無關係了吧?
我讀《山居歲月》,記得是進旅遊業幾年以後的事情了。那個時候的傑夫,由於旅行的經驗還不是很多,因此閱讀便成了用來快速累積專業的輔助工具。但比起介紹人文景物,彼得梅爾筆下的普羅旺斯,其實著墨更多的是鄉野生活的閒散情趣,在平淡徐緩的尋常日子裡,和周遭的村民們合演各種令人莞爾的“小劇場”。書名的中文翻譯,我覺得比起英文書名更加傳神,裡頭講山、講居,也悄聲地靜數歲月。
“普羅旺斯,還是彼得梅爾書中所描繪的那個樣子嗎?”頭一次前往普羅旺斯時,心裡不覺地興起了這樣的狐疑。抵達大學城艾克斯後,只找到了畫家塞尚(Paul Cézanne)和作家左拉(Émile Zola),俗氣地在雙童小酒館(Brasserie Les Deux Garçons)的露天座點上一杯咖啡,卻完全沒有發現疑似彼得梅爾的蹤影。
艾克斯這裡有的,是塞尚的山,那座啟發他開創立體派風格(Cubist)的聖維克多山(Mont Sainte-Victoire)。彼得梅爾的山不在這裡,他的那片山叫呂貝宏(Luberon),從艾克斯朝西北方向過去還要約 70 公里。
“下次如果重訪普羅旺斯,不如試著尋找彼得梅爾吧!”我不經意地在心田種下了這麼一個念頭。
因此那回當我發現船公司的岸上觀光選項中竟然出現了一個前往沃克呂茲高原(Vaucluse Plateau)並且會途經呂貝宏的行程“A Day in Provence”時,毫不猶豫地便排除了其他的選項。
邂逅彼得梅爾
從馬賽港口出發,一行人首先搭乘遊覽車前往 魯西隆(Roussillon)—— 其被認為是法國最美麗的村莊之一,導遊表示途中會安排於 盧爾馬蘭(Lourmarin)來進行短暫停留,好讓大伙兒能一睹這個充滿普羅旺斯風情的迷人村莊 。而這個短暫停留的休息站點,其實就在彼得梅爾山居地點的另一側,也就是說眼前村子背面的那座山,和彼得梅爾看到的,應該就是同一座山了;等待了這麼多年,我總算是找到他了。
停留的時間雖短,但醉翁之意不在酒,我盼著想要痛快看幾眼,用力吸幾口的彼得梅爾版普羅旺斯景色和氣息,終於得以實現。邂逅的長度,好像就該這般短暫、朦朧,記憶的滋味才會更顯得珍貴,回味無窮。也許人們尋找的不是彼得梅爾,也不是奔牛村(Bonnieux),而是腦海中那份閱讀的記憶和對於山居歲月所抱持的各種美好嚮往。
紅土山城:魯西隆
魯西隆位於酷龍山谷(Coulon Valley)和沃克呂茲高原(Vaucluse Plateau)之間最高的一座山丘上, 是一個被赭紅色包覆的美麗村莊,每一個角落都引人入勝。有人把 Roussillon 翻成胡希詠,這是以法語進行音譯;也有人翻作紅土城,這是以山城的特色來進行詮釋,也挺傳神的;雖然我偏好的是法語音譯的版本,但最後選擇使用的卻是 Google 上顯示的魯西隆。當谷歌成為人們搜索資訊時最主要的工具後,標準的制定,經常也是它說了算。
魯西隆盤踞在高低起伏的地形上,被該地區獨特的赭紅土所塗染。滿目的葡萄園和森林將大地割劃出一道道縫隙,呈現出令人讚歎的天然色調紋理,一縷縷琥珀金和深紅色的線條鋪撒交織在廣袤無垠的迷蒙大地。大約一百年前,數十個採石場從周邊地區開採出令人垂涎的普羅旺斯赭石(Provençal ochre),並且使用它為顏料和紡織品增添色彩。
塵土飛揚的灌木叢、深紅色的城鎮和炎熱的夏季氣溫讓位於南法的魯西隆,卻散發著一股獨特的西班牙風情。它也被稱為是法國的加泰羅尼亞,一不留心,甚至會讓人產生仿佛造訪一個地中海海濱小鎮的錯覺,忘了此刻其實行走在一座山丘之上。
我們在導遊的帶領下探索了赭石的採石場,隨後在村裡簡單地胡亂吃了點東西便動身前往行程的下一處景點。
再遇彼得梅爾
戈爾德村(Gordes)是此行的最後一個景點,坐落在沃克呂茲高原風景如畫的層疊山坡上。
戈爾德古老的石造房舍在伊梅格河谷(Imergue Valley)上空巍巍聳立,雄偉壯觀,是普羅旺斯經久不衰的景色之一。 這個地方也是 2006 年《美好的一年》(A Good Year)的拍攝背景。然而,這個村莊的美麗使它自己成為成功的犧牲品,七、八月旺季大量慕名而來的遊客讓這個本應脫俗幽靜的山城頓時成了鬧哄哄的旅遊陷阱。再加上巴黎媒體的精英們不少在這裡買了第二套房,因此無可否認地這個美麗村莊正在逐漸失去它的靈魂。
《美好的一年》是根據彼得梅爾的同名小說改編進行拍攝,我頭一次看電影的時候並不知道這項事實,但後來因為讀了山居歲月,因為有了尋找彼得梅爾的念頭,因此便把小說也找來讀了一遍。電影的節奏很難和閱讀相同,因此我在開卷之前就猜測自己應該會喜歡書多一點。
書的節奏,和生活很類似,情節的鋪陳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和細節中去堆砌,而且你不需要一次就讀完,可以一次幾頁,也可以一次幾十頁,完全隨你自己的喜好或心情決定;書中的人物和場景,也就跟著這麼慢慢地在你的腦海中成形。
電影因為長度的限制,只能去蕪存菁然後用跳躍的方式加快劇情發展的速度。但這就像是谷阿莫那些讓你 5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的短片一樣,你即使知道了故事的大意、高潮和結局,你能說自己“看”過這部電影了嗎?
我坐在可以眺望山谷的長椅上,回味著電影裡面的場景,咀嚼著書中所描述的愛情滋味。與彼得梅爾在戈爾德重逢後,我的任務應該算是順利達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