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疫苗還沒開發出來,這期的經濟學人便已經針對後疫情時代政府因撒錢救經濟所累積的巨額債務提出預警,分析在大債時代全球經濟和政治將可能面臨的各種挑戰。看來不只防疫需要超前部署,作為指標性的全球新聞刊物,報導的內容同樣也偏好超前部署。
不管救的是人命還是經濟,都需要錢;但諷刺的是各國政府往往願意砸大錢救的,通常是經濟。或許是因為人命“無價”吧,既然不知道價格,自然傾向把錢用在救經濟上;畢竟生死有命,在這個許多國家元首口中猶如戰時的特殊時期,人命不過也就是每天被更新的一組數字,全球死亡人數從二月的幾千人,到三月的幾萬人,到四月的十幾萬人。
讓我隱約感到不安的,不是新冠肺炎的死亡率,而是自己如何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地對這些驚人的數字感到麻痺。究其原因,大概是因為它們真的就只是每天不斷攀高的數字,你不會看見屍體,不會感到失去親人或摯友的哀慟,甚至無法判斷只新增幾千名死者算是好事還是壞事,畢竟已經有十幾萬人病逝了,數字再多增加幾千好像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換句話說,這些人的死亡和我之間,有著極遠的距離感。
而人命和經濟孰重,也成了最近熱議的爭論點,為了什麼時候可以解封,怎麼解封,政客和專家各執己見,一個說再不解封會把人給活活餓死,一個警告太早解封恐怕會讓更多無辜的人病死。孰對孰錯?生活在沒有封城的台灣,我們或許很難進行客觀的判斷,但經濟的損失遲早會恢復,失去寶貴生命的受難者卻永遠無法重生。醫生要救的是人命,因此那怕明知有被秋後算賬的風險,仍然主張不該過早解封,因為一旦疫情失守擴散後,要因此犧牲的無辜生命將大幅地增加。雖然疫情在解封後可能擴散,也可能不擴散,但為什麼要拿人命去賭呢?
經濟在經濟學上的定義,是指人類利用種種財貨,來滿足慾望的一切行為及狀態。人,要活著才能產生慾望,要活著才能從事各種行為;換句話說,要有命可以花,賺錢才有意義。如果說這場百年的瘟疫有帶給人們任何省思的話,我想大概是健康先於財富的排序吧。
航空業、旅遊業、餐飲業不但位於這波經濟海嘯的第一排,現在看來應該也會是受創最深的重災戶。已經不支倒下的是澳洲第二大航空業者 Virgin Australia,其在沒有申請到政府紓困後已經宣告破產重整保護,其他各國仍然還在苦撐的業者則是面臨 2020 年首季的巨額虧損和不知何時才可以恢復正常營運的集體恐慌。
以距離台灣較近的日本為例,日本航空日前所公佈一到三月 Q1 的虧損為 233 億日元(去年同期為淨利 442 億日元),全日空 Q1 的虧損則為 594 億日元(去年同期為淨利 331 億日元),兩家航空公司國際線航班的數量劇減近九成,導致收益的主要來源消失;而在國際線中斷情況下,原本應該成為業者生命線的國內航線卻也因為日本疫情惡化,載客量和航班數也跟著大幅度下跌,讓固定成本佔比逾五成的航空公司苦不堪言。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 IATA 預估 2020 年全球航空業的營收將比 2019 年的數字減少 3,140 億美元,衰退的幅度將高達 55%。
航空公司即使出現巨額虧損,甚至破產重整了,也沒有怪說政府怎麼可以為了防疫鎖國,害得航空業面臨經營困境和生存危機。同樣的,旅遊業、餐飲業和許多因為疫情而受到巨大衝擊的產業,也沒有因為收入劇減,甚至歸零了就把問題怪到政府的頭上,要求盡快解封、提供補償。
為了能跨過這道坎,許許多多的人都在默默地付出與忍耐,過程中有人彈盡援絕棄守倒下,有人左支右絀仍苦撐不降;個人如此,企業亦然。
加油!為了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