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闆拿著一張法國南部的地圖走進我的辦公室,接著問我到目前為止一共已經吃了幾顆星星。
“一顆都還沒有,我只是把各個城市裡獲得米其林三顆星的餐廳記錄下來,準備將來找機會一一去嘗試,但目前一家都還沒吃過…”
“我這次打算不去香檳區,而是下船後留在里昂,然後搭火車到勃艮地去走走,你看地圖上這個區域有兩家三星的餐廳,一家是 Paul Bocuse,一家是 Georges Blanc…”
這個週末便要出發前往南法考察的他將地圖在我的桌上攤開,用手指在上頭邊比劃著邊說。
“如果訂的到,那就兩家都去吃吧!這樣你就一次可以摘下六顆星…”
我其實不是一個美食主義者,對於吃這件事也不甚講究;之所以會對米其林三星餐廳特別感興趣,則是對於一家餐廳要拿到三顆星評價所必須付出的努力和投入而深深著迷。我對一顆星或兩顆星都沒有特別強烈的感覺,因為和三顆星的數量相較之下,其實好像到處都是星星;可一但將篩選的條件縮小到三顆星時,便會發現數量極其有限,便連米其林指南的發源地法國,也都只有 27 家三星餐廳,其審核條件之嚴苛可見一斑。要摘星星,不是廚師一個人的廚藝高超就能完成的任務,整個用餐的體驗必須由一個猶如交響樂團般緊密編織的內外團隊來共同演繹;不同領域的傑出職人在協力與碰撞的過程中所激發出來的火花,便是那一次次讓人驚艷的美食饗宴。
我嚮往的,也許不是米其林三星美食,而是那足以摘星的匠師精神和默契團隊吧。如果你自己試一次看看要摘星有多難,背負的壓力有多大,就不會抱怨為什麼一份五道式的套餐要收費 230 歐元了。某種程度上,我想要去不同城市的米其林三星餐廳吃飯,應該是希望在滿足口腹之欲的同時,也可以感受米其林三星團隊追求傑出的那股勝負欲;那是一種在我所身處的職場環境中極為匱乏、罕見的工作態度。
我很自律,也很努力(毫不意外地,幾乎我認識的所有人都這麼評價自己);但如果問我有沒有摘星的自信和勇氣,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
“只能在夢裡。”
但或許在用味蕾品嘗過幾十顆星星後,某天突然便也迸發出立志摘星的勇氣?
所謂的職場夢幻團隊,應該就是人人都擁有摘下米其林三星的勝負欲吧?
要在職場摘星,不能只靠努力,因為其他人也都在努力;只有不斷地進步、精益求精,才有可能取得摘星的資格和機會。但取得資格也不代表就能摘星,除了需要擁有過人的意志和本事,還需要有一群可以信賴的夥伴協力;更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必須對卓越有著近乎饑渴的執著。
在剩餘的職場生涯中,我能遇見一起摘星星的同伴們嗎?
比起溫良恭儉讓,人有時真的需要具備一些勝負欲;而我為自己提出的刺激方案,就是先從“吃”米其林三星開始。這個方案的好處是,即使刺激的效果不如預期,美食橫豎是全給吃進肚裡了;荷包雖然會稍微瘦一些,但起碼可以抓一頂米其林追星達人的高帽來戴,怎麼想都划算。
何況如果職場無緣摘星,那就更應該用舌尖來遍嘗星星的味道了!
一起“吃”星星的同伴,應該就很容易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