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為 2019 到 2021 這三年的發展定調,那麼主旋律肯定是 Expedition(探險)。在我十幾年的職業生涯中,從來沒有見過這如同淘金熱般吸引眾多業者前仆後繼投入爭奪市場的情況;樂觀的程度,仿佛只要造了船,就能夠挖到這塊被吹捧上天的豐富金礦。
2019 年 12 艘,2020 年 10 艘,2021 年 9 艘,三年下來一共將有 31 艘新船投入探險航行的領域,即便目前市場上仍有供不應求的現象,但在這些新船全部下水後,這片被視為擁有極高成長潛力的金礦,大概會因為過度擁擠而展開一輪淘汰。我們拿 Lindblad Expeditions 為例吧,這家在美國上市的探險業者 2017 年的營業額約 2.6 億美元,該年虧損 753 萬美元;2018 年的營運改善,營業額成長到約 3.1 億美元,全年淨利 1,155 萬美元。
從其 2018 年的淨利率來看,其實和台灣的旅行社也沒有太大差異,只有 3~4% 之譜。而特別值得留意的,是 Lindblad 雖然也有新船即將下水,但在面對越來越擁擠的市場競爭,其還有可能回到 2015 年淨利率高達 9~10% 的水準嗎?
到底大伙兒搶挖的是黃金,還是黃銅?我想答案很快就會揭曉。但傑夫有史以來最失敗的一筆投資,便是在 BDI(波羅的海綜合指數)高達 20,000 點時購買了散裝航運商的股票,那時的航運商家家賺錢,毛利率也是動輒 40、50% 的榮景。很遺憾地,自從我買入散裝航運商的股票後,市場便開始反轉向下,今天的 BDI 只剩 664;這一次失敗的投資,便讓我虧損了逾百萬萬台幣。(啊~,多麼痛的領悟~~~)
雖然一個載的是貨,一個載的是人,但市場的價格最終是由供需決定這點並無二致。當所有的業者都覺得市場潛力無窮因此陸續投入建造新船後,需求意外疲軟或者供過於求的可能性,真的能夠忽視嗎?
雖然探險航行並不僅局限於極地,但無可否認的是南北極幾乎是各家業者所競逐的最主要市場;而像南極那般獨特的地方如果有天成為了一處熱門的觀光景點,也許造訪世界盡頭的吸引力,也就不再那般令人著迷了。
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然懷念起那個沒有太多選擇的日子來。不論是探險或是傳統郵輪,消費者未來擁有的選擇都多到令人目不暇給;但就像是威尼斯人不喜歡過多的郵輪旅客將自己的故鄉變成一座迪士尼樂園一樣,企鵝和北極熊其實也不需要那麼多的訪客。
以後想要找一處世外桃源好好享受片刻清閒的難度,只怕會越來越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