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哪裡也沒去耶,然後也沒有出門旅行的計劃。”
也許是沒料到會從我口中出現這般空洞的答覆吧,不少人會因此便僵在這裡,仿佛等著我進一步說明不出門旅行的理由和原因。
“我已經從領隊角色淡出有一段時間了,不帶團以後,便也就不是那麼頻繁地出國。”
我是不是一個熱愛旅行的人,其實我自己也不太能確定;如果不是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會和那些想方設法要走遍世界的熱血旅人一樣,只帶著必要的行囊便啟程出發嗎?特別是向來不怕獨處的我,又為什麼不曾嘗試過自己一個人遠行呢?
關於這個問題,我最近產生了一個新的想法;會不會就是因為我的成長過程太習慣獨處了,才會對一個人遠行這件事從來沒有產生過特別的嚮往或想象。又或者是由於無依無靠,所以不敢,也不願輕易地放鬆戒備吧;對一個好不容易才從泥沼中脫困而出的人來說,能夠按自己的心意舒服、體面地過日子已經是件幸福的事了,因此即便稍有餘裕時,通常想的也不會是如何提高生活的享受,而是確保自己如果那天再次跌倒,即使沒有旁人扶持,也能夠重新站起來的能力和資源。
但在戒慎恐懼地以超齡的態度活了幾十個年頭後,我突然有了新的領悟。終點的那頭是什麼?還剩下多少的時間可以去實現自己的計劃?還剩下多少的機會可以去喜歡一個人?還剩下多少的理智可以去分辨好壞是非?還剩下多少的熱情可以用來支持那些不切實際的奇思異想?
最近讀了一篇陳文茜的文章,分享的是她全身是病的心路歷程,文中有這麼一段話:
四十四歲年前,外婆走了;如今換我生病。想起外婆臨終的苦口婆心,我的人生進入另一個哲學:人越生病,要越珍惜自己,越快樂。
她的提醒,猶如對我的一記當頭棒喝。難道我也要等到生病了,才要開始珍惜自己?才要學習讓自己更快樂?
堅毅、勤奮、自律、儉樸、謹慎、謙遜,都是我習以為常的重要生活原則,但我不得不承認自己似乎並不特別珍惜自己,也不太在乎享樂這件事;這對一個以販賣美好旅行回憶為業的人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
Sheryl Crow 有一首我很喜歡的歌叫《If It Makes You Happy》。今天是傑夫的四十歲生日,我想要提醒自己,你已經很努力了,從現在起,要更珍惜自己,也要學習如何變得更快樂。
要變成輕柔的春風,要成為和煦的太陽。
If It Makes You Happy… Birthday!
喜歡文章中散發的孤單和想念的味道,會讓我想起我爸。無盡得想念,萬分的不捨,卻又暖在心頭。如果寂寞孤單會讓我有更貼近他的感,一個人也不錯。
思念,果真是種複雜的情感;一個人雖不錯,但有個伴似乎又更理想?
也許是,也許不是。這件事很玄^^ 有的時候有些人沒有比有好。當然會有例外,但我不一定是那個幸運兒~~
呵呵,你的獨身症,看來比我深。
^^"獨身沒有不好啊﹗有時候還很自在
如果有個伴,精神上端清靈兮的陪伴,勝過容貌艷麗(其實是顏戾)姣好(除非是妖)。世上有這兩好的伴侶,既美又心正的伴可惜少量生存。
予願致 傑夫精誠期盼可實現。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