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恩納坐落在三座山丘之中,是義大利最美麗的城鎮之一,經常出現在電影、攝影和商業廣告的畫面中。它擁有華麗的中世紀建築群和塔樓,建材大量採用了暖色調的西恩納棕褐磚塊。哥德風格的大教堂、曼吉亞塔樓和田野廣場妝點了西恩納的天際線。被磚塊鋪蓋著的這片起伏的坡地曾是許多歷史事件的時代背景,尤其是西恩納賽馬節(Palio di Siena),這是西恩納最重要的傳統節慶之一。首次舉辦於 1283 年,這個活動的起源可能來自羅馬軍事訓練。每年的 7 月 2 日和 8 月 16 日,廣場上都會舉行令人血脈噴張的無鞍賽馬比賽,競賽時,17 個區會選出 10 區進行比賽,一區只能派出一名騎士。競賽規定不能使用馬鞍,騎士穿著的衣服顏色象徵他們所代表的區。優勝的獎品則是一面橫幅(Palio),用來表彰其所代表地區的傑出表現。
抵達西恩納後,一行人便展開西恩納的導覽行程。首先參觀的是聖多米尼克教堂(Church of San Domenico),該教堂成立於 1125 年,其與西恩納的聖凱瑟琳(St. Catherine of Siena)密切相關。獻給聖凱瑟琳的禮拜堂裡有索多瑪(Il Sodoma)所繪的壁畫,還有一個包含了她頭顱的聖物箱。
由於一路上的教堂看得多了,因此除非是具有特別突出的歷史意義或是建築外觀,我通常不會將焦點放在教堂本身或者其所關聯的聖人上頭。我喜歡追究的,是教堂裡頭的藝術品,因為亞里士多德說:「美比歷史還真實。」,教堂和聖人感覺都太遙遠,看看西恩納的畫,聊聊畫家的故事,似乎親近多了。
索多瑪(1477 ~ 1549)出生於韋爾切利(Vercelli),是一個製鞋匠的兒子,13 歲到 20 歲這段期間先是跟著一位畫家學藝,後來受到達文西和拉斐爾作品的影響,逐漸發展出屬於他自己的風格。作品反映了文藝復興全盛期(High Renaissance)到矯飾主義(Mannerism)的繪畫風格。索多瑪是在 1501 年,也就是 24 歲那年受邀前往西恩納,其職業生涯大部分的作品,也大多是於此地完成。因此雖然索多瑪的故鄉不是西恩納,但要將他視作一名當地畫家,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妥;畢竟,他的藝術生命是在這裡成長、茁壯,而且他被認為最好的作品,也在西恩納。
“最好”這兩個字對台灣人似乎有著難以言喻的吸引力,明明是個在這之前連聽都沒聽過的畫家,當得知其最好的作品就在我們身處的這座城市中時,便開始心癢難耐,好奇地想知道是幅什麼樣的畫?這畫在西恩納的什麼地方?
發現自己成功地引起了眾人的興趣,我得意地暗自竊喜,瞇著眼笑著繼續說道:「索多瑪為聖多米尼克教堂所繪的兩幅壁畫 Vision of St. Catherine of Siena 和 Execution of Nicolò di Tuldo 被認為是其最好的代表作品。」
“等等,現在這個是什麼教堂?”
“各位貴賓,我們現在參觀的是聖多米尼克教堂。”
“是索多瑪那個聖多米尼克教堂嗎?”
“在西恩納僅此一家,別無分號。”
“走走,進去看畫去。”
索多瑪,其實不是畫家的本名。人家的名字其實是喬凡尼(Giovanni Antonio Bazzi),但以專門為藝術家撰寫傳記聞名後世的瓦薩里(Giorgio Vasari, 1511 ~ 1574)因為非常討厭喬凡尼,加上喬凡尼是個人盡皆知的同性戀者,因此瓦薩里就管他叫 Il Sodoma(雞姦者),豈知喬凡尼非但不介意,最後甚至也管自己叫索多瑪了。
中世紀的義大利,在思想和性方面的開放程度,比起我們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又或者這是藝術家獨有的率性和灑脫,同僚間的一句玩笑話,最後竟然成了自己行走江湖的名號。
從聖多米尼克教堂離開後,接著前往糅合了羅馬和哥德式風格的大教堂廣場(Piazza del Duomo)。巨大的西恩納大教堂建於 1136 年至 1382 年之間,其黑色和白色大理石條紋外觀是受到比薩和盧卡的設計風格所影響。在大教堂內,從皮科羅米尼圖書館(Libreria Piccolomini),手繪的圖文古冊以及由賓杜里喬(Pinturicchio)所繪製的精美壁畫、牆面和天花板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西恩納最後參觀的一處景點,則是著名的田野廣場(Piazza del Campo),該廣場以優雅的宮殿為界,其中心設有精緻的噴泉,一個由雕像裝飾的長方形大理石盆。而廣場上的那座醒目的宮殿建築,便是今日西恩納的市政廳(Palazzo Pubblico),其前方的廣場則是延續了數百年的年度賽馬節比賽場地。
返回利佛諾郵輪碼頭的車程途中,我聽見了後方傳來討論索多瑪的交談聲,聽見有人模仿我引述亞里士多德的句子。我滿足地別過頭向車窗外西恩納所在的方向望去,告別了西恩納,告別了索多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