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銀海郵輪(Silversea)的新船 Silver Muse(銀妙號)來到亞洲,二年前從領隊工作淡出後便不太出遠門的傑夫,這回倒是在老闆的慫恿之下,出了一趟“近門”,上船進行場勘。在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蓋完入境章還不到一個小時,便接著在郵輪碼頭 Singapore Cruise Center 辦理登船時蓋了出境章。記得在飛機上還特別選看了《亞洲瘋狂富豪》這部被高度討論的電影,並且和同行的資深前輩 Catherine 聊到文化如何帶動觀光云云,結果我們在新加坡居然就這麼毫不眷戀地一進一出,似乎也太不給這座城市面子了。
“以後有機會,再好好欣賞妳吧!”我望著碼頭對岸的聖淘沙和半空中徐緩滑動的纜車車廂,後悔沒有提前幾天出發,好好看看這座城市,順便會一會久未謀面的故人。可惜,由於性格裡的那股正直,讓我從來不將私人的行程和公務差旅混在一塊兒,因此不管是城市或故人,都只好等到下次了。
2017 年下水服役的 Silver Muse(40,700 噸 / 載客 596 名),除了是銀海郵輪船隊中目前最新的一艘,其同時也是未來幾年 Silversea 最主要的船型。姐妹船 Silver Moon 和 Silver Dawn 將分別於 2020 和 2021 陸續完工,屆時她們將成為銀海最具競爭力的船舶。
因此,Silver Muse 所代表的,是銀海對於頂級郵輪的內涵所提出的最新詮釋;這裡面有其多年來所延續下來的優良傳統和文化,也有許多因應新時代旅客所作出的改變與調整,而我這回上船的重要任務之一,便是要找出 Silversea 在那些地方不一樣了。
Understated Luxury & Sofistication
低調、不張揚的奢華,是 Silversea 長期以來所給人的品牌形象;而在 Silver Muse 上,這一點更是被發揮的淋漓盡致。船上沒有那一處的裝潢或擺設會讓人感到置身於富麗堂皇的豪奢環境之中,相反地,從空間、材質到色調,整體氛圍所流露的是一種不矯揉造作的沉穩和細緻。
雖然不清楚在設計時是否曾參考過 Seabourn(璽寶郵輪)的公共空間,但有乘客和我一樣覺得位於五樓主要服務櫃檯 Reception 和 Shore Concierge 前方的 Dolce Vita 酒吧,和璽寶郵輪新船上頭的 Seabourn Sqaure 似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一處船公司為乘客們所規劃,具備多種功能的休息區兼酒吧。
在 Silversea 船隊較舊的郵輪上,Dolce Vita 酒吧的位置是緊鄰著劇院 Venetian Lounge;而到了 Muse 以後便被改移到了船中的位置,面積也刻意大幅度地增加;這樣的結果便是一個既寬敞又氣派的公共空間,讓乘客們在登船後對郵輪的第一印象便是眼前高雅、舒適的迎客大廳。
在寸土寸金的郵輪上保留這麼一片大多數時候都閒置著的空間,坦白說似乎有點浪費;但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又會覺得這真是一個聰明的辦法,反正酒吧白天也是空著沒人,與其放在裡面空著,倒不如搬到外面來,一個空間便可以同時產生 Lobby 和 Lounge 的雙重功能。沒想到現在不只年輕人追求斜槓,連郵輪上的空間也開始流行斜槓了。


Genie in a mirror
在 Reception 辦完了 check-in 的手續後,我便直接前往位於七樓船首的 705 號房。銀海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即便是一模一樣的房間,只要位置在船中的(Mid-ship),就歸為 Deluxe Veranda Suite;而在船首的房間,則被歸到低一級的 Superior Suite 去。關於這點,我其實一直都想不通,大套房的位置,除了 Owner Suite 之外,不也都在船首嗎?怎麼會六樓船中的房間是 Deluxe Veranda,九樓船首的卻是 Superior 呢?樓層越高,價格越貴的一般理解,在郵輪上往往並不適用。
Muse 上的房間一如預期般地舒適,而內嵌在墻壁鏡面內的智慧電視則是房裡最令人驚艷的一項新潮設計。雖然室內照明全開時會讓螢幕上的內容因鏡面反射而看不清楚,但只要將光源進行調整,問題便能夠解決。而當電視處於關閉的狀態時,客廳和床鋪前的這兩面鏡子,就真的只是兩面鏡子,讓人完全忘記了電視的存在。
記得我們剛才提到的斜槓嗎?現在不只空間追求斜槓,連家具都斜槓了。不僅如此,這面藏在鏡子背後的螢幕,同時也是乘客在船上的資訊平台;從目前所停泊的城市、天氣預報、網路目前使用人數與順暢程度、隨選影視節目、各餐廳菜單、客房賬目一直到船上活動推播… 等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資訊供你隨時存取。就像是躲在鏡中的精靈,只消幾下手指,便能得知我想知道關於周遭的一切。
但潮歸潮,在把選單裡的內容全看過一遍後,我便很少再碰遙控器了。
“以後,在郵輪上會不會也出現類似 Alexa 那樣的語音助理呢?”在我任憑想象力天馬行空的時候,門鈴突然響了。
A Butler for every suite
打開門走進來的,是負責這一區的客房管家,來自印度的 Rohit。他捧著一個扇形銀盤,微笑著向我介紹有那三種不同的衛浴用品可供選擇,並在簡單地導覽過房內的設施後,詢問是否需要為我打開香檳,或是幫忙整理行李。我隨口問了幾個無關緊要的問題後,便目送這位之後大概不太有機會再見面的管家離開。倒也不是管家的服務不好,實在是傑夫一個人獨立慣了,不管香檳還是行李,都可以自己開,不需要他人代勞。
船上的每一個房間,不論什麼等級都配有管家的服務,算是 Silversea 的一項特色。但管家同時也是對乘客而言存在感和品質波動最大的一項服務。以我為例,管家大概就只是頭一天登船時在房內為我介紹設施的迎賓人員,之後大概就只是偶爾在走道上打個照面、道聲好的微弱存在。像我這種連早餐都不會點到房間裡面吃的佛心乘客,Rohit 便只能問我需不需要幫忙擦皮鞋?還是擦眼鏡?我的回答,當然也是一貫的絕情,Thank you, but no thank you.
對於管家這項服務存在的必要,我其實是一直抱持著疑問的。對於少數大套房來說,這樣一個能為自己處理各種疑難雜症的私人管家當然很好,但當一個管家要同時負責 10~15 間客房時,他們就不再能稱職地扮演管家的角色,反而更像是一個“雜役”;你期待他會留意到的細節他往往沒能留意,他開口要幫你做的,你往往不需要他來。
“管家感覺好像有跟沒有一樣…”許多客戶都曾經這麼和我分享過他們的感想,而且他們住的還是大套房。因此我不由得好奇,會不會是因為我們台灣人的溫良謙讓,所以總是狠不下心來使喚管家?但轉念又覺得也可能是英文程度還無法隨心所欲地發號施令,才讓管家們無處發揮。
真正優秀的管家,應該要像福爾摩斯,能夠從細微的觀察中找出客戶潛在需求的各種線索。要等到人家開口要求才去做的,只能勉強算第二流;至於那種隨口提供客戶根本不需要的服務的,自然是三流。
從這點看來,也無怪乎傑夫和客戶們對船上 Butler 們提供的服務向來興趣缺缺;如果只有三流的水準,那麼不用也罷。
An Evolving Dining Experience
對於平日吃得極為簡單的傑夫來說,上船考察最辛苦的一項差事,大概就是“吃”了。(看到這裡大概會有不少人想掀桌) 但為了能夠實際用味蕾來掌握船上的餐飲水平,因此每天都是抱著會激胖 3~5 公斤的覺悟在點菜,舉凡魚子醬、干貝、鵝肝、龍蝦、牛排、甜點…,我幾乎是無役不予。
Muse 上頭的餐飲規劃,最初的打算是廢除掉一般主餐廳的設計,並改由數間不同主題的特色餐廳來提供乘客多元的美食體驗。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營運後,每間餐廳都需要事前預約的機制讓許多乘客感到不便,因此在顧客意見調查表中強烈表達希望恢復以往 Open Seating 的選項。於是,以燒烤和海鮮料理為主的 Atlantide 和以亞洲料理為主的 Indochine 便從原來的預約制,變成了自由入席的 Open Seating。
對於這樣的發展,我倒是不感到意外,因為 Open Seating 一直都是頂級郵輪上不可或缺的“標配”;雖然不同主題的餐飲選擇也很重要,但搞到每一間餐廳都要事先預約否則就可能進不去的程度,本來搭郵輪追求的那種自在、舒心,反倒成了不知道該怎麼安排預約順序的費心,確實是矯枉過正了。
由於這次在船上停留的天數只有三晚,因此我把晚餐分配給需額外付費的法式餐廳 La Dame(每人 60 美元)、義式餐廳 La Terraza 和燒烤海鮮餐廳 Atlantide。
我的選擇邏輯是先剔除掉亞洲餐廳 Indochine 和需另付費的日本餐廳 Kaiseki(每人 60 美元),因為船上的亞洲料理不論表現再好,都不可能讓來自美食天堂寶島台灣的乘客驚艷;於我來說,亞洲餐廳的最主要功能是在吃了一個禮拜西餐後,提供乘客思鄉的味蕾一個變換口味的去處,船上現階段的料理水平還稱不上是種美食體驗(食材用的很豪華,但口味卻往往偏向西方濃厚風格,做不出台灣人喜愛的淡雅)。
下一個放棄的,是位於 10 樓 Pool deck 的熱石燒烤 Hot Rock。這個用餐選擇對於喜歡吃肉的乘客來說,大概會非常具吸引力,因為在燒的滾燙的石板上欣賞一大塊生肉被烤的滋滋作響的視覺效果,實在是很過癮的一種享受。但在 Muse 上由於新推出了 Atlantide 這樣一家海鮮燒烤餐廳,比起自己在石板上 DIY 烤牛排,我覺得還是在餐廳裡享用專業廚師為我準備的料理要來的更加舒服。再者,我之前在 Hot Rock 留下的用餐經驗並不是太滿意,不但高溫烤肉時產生的油煙會讓桌面的水杯和酒杯沾上一層油,用餐的環境和桌邊服務也明顯不如在室內的餐廳。由於 Catherine 和我都不是肉食主義者,因此這個選項毫無困難地就被放棄了。
而提供現場爵士演奏的餐廳 Silver Note 著重的是營造俱樂部的歡騰氛圍,餐點的質量雖然也具水準,但畢竟焦點特色是 Show 而不是 Dinner,因此也就暫時保留到以後再試了。

From Le Champagne to La Dame
Silversea 是頂級餐飲品牌 Relais & Châteaux(羅萊夏朵)唯一一家在海上的會員,但並非船上所有的餐廳皆屬於羅萊夏朵認證的項目,而是過去叫做 Le Champagne,現在改名為 La Dame 的精緻法式料理餐廳才能在餐廳的名字後面加上 by Relais & Châteaux 的字樣。
在這次登船以前,我本以為只是換了個名字,餐飲的內容應該和過去沒有太大變化。但在實際前往後,才發現換的不僅是名字,便連整個用餐體驗也已經完全不同。
過去的 Le Champagne,主打的是 Wine Pairing 的套餐體驗,除了少數幾道菜需要進行選擇之外,基本上是事先已經搭配好的菜單內容。但改名之後,La Dame 便純粹只是一家高級法式料理餐廳,雖然 menu 中的品項因此大幅增加了,但我總覺得沒有過去作為 Le Champagne 品酒餐廳時帶給人的印象深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預約的費用也從 30 美元調漲到 60 美元;而且為了能夠接待更多的乘客,還將用餐的時段分成六點和九點這樣二個不是太早就是太晚的尷尬梯次。
值嗎?從食材的質量和料理的精緻程度來看,是也不至於讓人覺得不值;但和過去 Le Champagne 的餐飲體驗比較起來,我真心覺得船公司大可不收這 60 美元的費用,或是只收 30 美元來避免訂不到 La Dame 的乘客覺得吃虧。
在 La Dame 的這頓晚餐,雖然必須另外付費,但也是我在船上吃的最滿意的一頓飯。料理的品質自然毋庸置疑,但讓我滿意的主要原因是餐廳的位子不多,因此可以不受打擾地享受用餐的環境和過程。對我來說,吃飯有兩種狀態,一種是單純的進食,是為了活下去而吃;另一種則是社交活動,在過程中會進行大量的交談和對話,因此用餐的環境對於整個用餐體驗便會產生相當顯著的影響。如果只收 30 美元,或許我會考慮再吃第二次;60 美元的話,去過一次就夠了。
La Terraza
La Terraza 早上和中午是船上的 Buffet 自助式餐廳,晚上則化身為義大利料理餐廳,這在 Silversea 已經是多年的傳統,因此在 Muse 上頭除了餐廳的氛圍外,料理的內容和過去並無多大相異之處。菜單上的餐點選項眾多,即便是像傑夫這樣身經百戰的老冀在翻開目錄的頭一會兒也會感到目不暇給,從開胃菜到甜品便有足足六頁需要瀏覽:
La Nostra Selezione di Paste(光是義大利麵食就佔了一頁,共十種可選)
Le Nostre Zuppe、Ne Carne ne Pesce(湯品和非肉類非魚類主菜用掉一頁,各三種可選)
La Nostra Carne、I Nostri Pesci(肉類和魚類主菜用掉一頁,各三種可選)
Dolci、Illy Caffe Gourmand、Cioccolatini(甜品、咖啡和巧克力用掉一頁)
Formaggi、Gelati(起司和冰淇淋用掉一頁)
前一晚才吃了牛排的傑夫,這天晚上的主菜改點了魚,但不出所料地餐點的“氣勢”明顯不如隔壁桌的 Ossobuco(燉小牛膝)和 Cotoletta alla Milanese di Fassone(麵包粉酥炸小牛排)。只能說郵輪上真的是肉食主義者的天堂。
Atlantide
把不需要事先預約,採 Open Seating 制的燒烤海鮮餐廳 Atlantide 留到最後一晚,主要是想預留一些用餐的彈性,或許 Last minute 改去隔壁同樣不需要預約的 Indochine 也說不定。但趁空打開電視並且瀏覽過兩家餐廳的菜單後,我便確定晚上用餐的地點一定會在 Atlantide,因為在付費餐廳 La Dame 出現過的許多高級食材如魚子醬、干貝、龍蝦、牛排… 等,在 Atlantide 的 menu 上居然也有。
Atlantide 晚餐的菜單不含甜品一共有四頁,分別是:
Intermediate、Vegetarian Main Courses(前菜有湯品和沙拉各三種,素食主菜亦有三種可選)
Our Fish & Seafood(海鮮類的主菜獨佔一頁,共有五種可選)
Meats(肉類主菜也是獨立一頁,共五種可選)
如果只從食材的質量來判斷,其實 Atlantide 的用料不見得會比 La Dame 來的差(但鵝肝和蝸牛是只有去後者才吃得到)。但就好像法國世界名廚 Alain Ducasse 打破了饕客對於高級食材的迷思,讓尋常的蔬菜料理也能成為獲得米其林星星的美食一樣,同樣的一塊璞玉,在不同匠人的琢磨之下,便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如果說 La Dame 品嘗的是廚師對於菜餚的個人詮釋,那麼 Atlantide 強調的則是食材本身的豐美滋味;前者細膩優雅,後者粗獷豪邁。但由於 Atlantide 不僅不需另外付費,還無需事先預約,因此成為在 Muse 上我最喜歡的一家餐廳。
隔天早上我在下船前再次打開電視查看各家餐廳的 menu,一如預期地,Atlantide 和 Indochine 作為船上兩間不需事先預約的餐廳,菜單的內容每天會有 20% ~ 30% 的變化,特別是在前菜的部分。其他餐廳則基本上是同一套菜單從頭使用到尾,雖然會隨著時令進行微幅調整,但菜款通常不會有太大的異動。
This is Silversea
對我來說,Silver Muse 上所呈現出來的風貌,是 Silversea 未來演化方向的重要線索。這回上船我看到了一些令人驚艷的變化,也觀察到了一些尚待加強的地方。整體來說,我覺得 Silversea 正努力地嘗試走出一條風格獨具的道路,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不盡人意的調整和嘗試;例如許多台灣客戶們喜歡的下午茶時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全日營業的 Art′s Cafe,便利性雖然增加了,卻讓我記憶中豐盛的 Tea Time 不復以往(傑夫覺得可以消失的 Butler,地位卻意外地穩固)。但總的來說,Muse 仍然成功地帶給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果連這次沒能嘗試的亞洲餐廳 Indochine 和需另付費的日本餐廳 Kaiseki 都能有超出預期的高表現(這兩個問題都不難解決,分別高薪聘請名廚指導就行了),那麼銀海郵輪在亞洲的未來,肯定會閃閃發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