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和運輸工具發達的今天,行萬里路早已不是件什麼太困難的事;有時候你甚至連兩條腿都不用抬一抬,就能輕鬆地用眼睛來完成“行腳”和“探索”的任務。比方說吧,最近 BBC 開始放送的《Dynasties》紀錄片,雖然在收看以前就知道自己應該會喜歡,但在看過第一集介紹黑猩猩(Chimpanzee)的影片後,才發現內容居然是如此的令人著迷、驚歎。BBC 的攝影團隊必須耗費長達一年多的時間在塞內加爾追蹤并且拍攝一個特定的黑猩猩群體,非但如此,還得要克服各種惡劣天候和障礙才能順利地完成攝影的工作。
長達數百天的影像記錄,最後只剪成了 59 分鐘的生命故事,觀者如何能不動容。你可以去非洲獵游、去看動物大遷徙,但不管你去過多少次,都不可能如此深入地去認識某一種動物。於是我突然有了一股強烈的感觸,一個人如果沒有深度,那麼就算行遍天涯海角,充其量也只能算是閱歷豐富,實在說不上是什麼成就。接著我又想,旅行於我,有著什麼樣的意義?過去,那是我謀生的方式之一,這其中不牽涉好惡,反正必須得做;但在淡出領隊的角色後,可以隨自己的喜好去旅行了,卻意外地那裡也沒有去,或者說,那裡都還沒有去。
全無來由地,身體就這麼停止了旅行。不是對世界失去了好奇心,而是覺得好像慢慢分不清旅行和玩之間的差異,如果旅行就是去玩,那麼我在這個階段是不是有些什麼比起“玩”更重要的事情該去做?更何況,如果旅行就是去玩,那我也已經“玩”那麼多年了,是該時候收一下心,好鞭策自己去做點什麼;也許,就是這想嘗試去做些什麼的念頭,讓我暫時擱下了行囊。但究竟要做些什麼?其實我自己也不清楚。
澡洗完了,腦海中一些未決的思緒也就跟著被暫時遺忘。但有件事卻是再肯定不過,那就是身體可以一段時間不旅行,但心靈的旅行可萬萬不能夠中斷。記得一次在商周王文靜執行長的專欄上讀到這樣的一段文字:
「人生四項高報酬的投資」?
1. 讀書,去別人的靈魂裡偷窺。
2. 旅行,去陌生的環境裡感悟。
3. 電影,去銀幕裡感受別人的生命歷程。
4. 冥想,去自己內心跟自己對話。
這四項裡,除了因為工作的關係已經累積了不少旅行的經驗,其他三樣,卻是無一及格。因此,我決定從 2019 年起要挑戰每年閱讀至少五十本書的計劃,以便在二十年內完成讀千卷書的目標。
等到心裡稍微扎實些之後,便打算再次出門旅行;但之後的旅行大概不會再是為了玩,而是真切地想從陌生的環境裡得到感悟;或者,單純地撫慰潛藏在我內心深處那個嚮往漂泊的不安靈魂吧!
旅行,短短的時間身歷其境,眼見為憑,有時候可能安慰不了靈魂的飢渴。或許需要刻骨銘心活在當地,你才能豐厚貧瘠的靈魂中欠缺的養分。
要活到刻骨銘心,難度好像也蠻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