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年,有越來越多的客戶對河輪行程感興趣,於是傑夫便趁著今年不用出南極任務的空檔,和亞洲地區的代理業者們一同前往萊茵河搭乘 Uniworld 於 2011 年下水服役的 S.S. Antoinette。此行除了針對 Super Ship 和我之前搭過的舊船 River Royale 進行比較,也順便熟悉一下萊茵河路線的行程操作細節。
無消說 11 月大概不會是造訪萊茵河最適當的季節,我們所搭乘的那個航次,也是 Castles along the Rhine 該季節的最後一趟 cruise,之後便會進入以聖誕市集為主題的冬季行程。灰濛溼冷的天氣幾乎佔去了行程的絕大部分,偶遇陽光從雲隙間灑落時,雖見人人貪婪地搶著沐浴在暖和的一道道金黃之下,冬日裡由四面八方襲來的寒風還是吹的人直打哆嗦,鼻水橫流。原本該帶到南極用的禦寒裝備,意外地竟在這裡派上用場。
在這之前,我便已搭過三次河輪。第一次是目前已破產的 Peter Deilmann 旗下行駛多瑙河的 MV Mozart;根據當時一起同行客戶的記憶,他覺得像是住進一間浮動的三星級旅館,也因此自那之後便沒聽說他再去搭河輪。 有趣的是,他最近訂了 2017 年九月份 Crystal River Cruises 走萊茵河行程的新船 Crystal Bach 上最大的一間套房(Crystal Suite / 70.5 平方米),14 天的行程每人船費便高達 3 萬美元,這大概也是市場上河輪業者船費標價最高的房型(平均每人每晚約 2,000 美元)。 同樣是河輪,會不會只因為掛上了「Crystal」的水晶招牌,就能讓消費者掏出大把鈔票埋單,看來也只有等這位客戶去搭完以後答案才能揭曉。他提到的那間浮動三星旅館,現在則成了 Crystal Mozart,靠水晶郵輪累積下來二十幾年的奢華品牌形象,將裝潢全部翻新後,在多瑙河上繼續「撈」錢。
第二次和第三次則是分別搭乘 Amawaterways 的 AmaDagio 和 Uniworld 的 River Royale 走南法勃艮地、普羅旺斯的 7 天行程。對搭慣郵輪的傑夫來說,河輪上除了服務之外,很難對船上設施或餐飲留下什麼特別的印象;但對於每天可以不用打包行李這件事,倒是不論在海上河上都讓人心神舒暢。特別是河輪航行時平穩地讓人幾乎察覺不出船正在行駛,對於那些怕暈船而一直無緣體會搭船旅行樂趣的人來說,河輪肯定是最佳選擇。
由於詢問河輪行程的客戶數量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因此在 Uniworld 的 Henry 積極安排下,我踏 上了久違的第四次河輪之旅。
Castles along the Rhine 萊茵河沿岸有很多城堡?
萊茵河我其實去過不少次,早期出差帶團到德國旅遊時,大概都會在 Boppard 和 St. Goar 這一段安排搭船來欣賞沿岸風景和著名的羅蕾萊岩(Lorelei)。因此在還沒出發前,我對萊茵河行程的想像,便是記憶中 Boppard、St. Goar 和 Lorelei 的模樣。
但長度 7 晚的行程,其實只有其中一個下午的 Scenic Cruising 是真的一邊航行一邊由船上欣賞座落於萊茵河兩畔山丘上的各色城堡,其他時候則多是安排於傍晚航行,並停靠在景觀並不特別突出的郊區河堤;與我的預期有很大出入。
「這是季末的最後一個航次,加上適逢 Basel 的河道整修無法停靠,萊茵河水位過低…等,這些多重因素影響,才會被迫如此安排。」
我在行程的最後一天趁空整理自己的筆記內容時,發現前幾次搭乘河輪旅行時的那股「自由感」,這回明顯降低;因為若是沒參加船公司安排的觀光行程(免費),一整天基本上就只能困在船上了。這趟行程除了 Rudesheim,其餘的日子幾乎皆是停靠在需要搭乘 Shuttle Bus 才能往返主要城鎮的河堤,於是大幅降低了我午後出門購街散步的意願,餐後索性留在船上睡午覺、看書。
「停的地點和我上次來的時候都不一樣,應該是受到萊茵河低水位的影響…」同行的 Uniworld 代表 Henry 和我聊天時如是說道。
「如果排除掉天氣和低水位的因素,長度 7 天的萊茵河行程應該會是具市場性的商品。」我在心裡暗自將 Uniworld 的短天數行程和 Crystal 的 14 晚萊茵河行程進行比較,好奇這條 7 晚就已經讓人覺得足夠的路線,水晶的船要開到那裡去才能將天數翻倍卻又不讓乘客覺得無聊?如果也遇上低水位的問題,那原本搭船旅行的優點,會不會反倒成了障礙?
「我們並不認為 Crystal 會對 Uniworld 造成太大影響」Henry 自信地與我分享他的看法。關於這點,我倒是相當同意,因為 Crystal 就算有新船,但畢竟是這個領域的菜鳥,而且其他的競爭對手也都積極地在擴充船隊規模,單靠品牌知名度要搶下一席之地,只怕也沒這麼容易。
「如果是走萊茵河的話,我會推薦給客戶的首選,應該還是 Uniworld 的 S.S. Antoinette 吧…」覺得 7 天的長度剛好的傑夫,毫不猶豫地便把票投給了安東妮。如果連因為壞天氣和低水位造成觀光行程扣分的情況下我都能這麼滿足地在船上悠哉悠哉地吃喝讀睡,安排三到九月造訪的乘客想必更加樂不思蜀。
如果訂得到,當然該選擇住 Suite
也許是搭慣了 Luxury Cruise,因此僅管這次搭乘 S.S. Antoinette 住的是 Category 1 的房型(5.5 坪),登船那天我進到房裡的頭一個反應仍是「天啊,房間怎麼這麼小…」。但其實 Anotoinette 上的 Category 1 的空間已經比我之前搭乘的舊船 River Royale 同級的房型(3.9 坪)大了約 40%。「對於頭一次嘗試河輪的旅客,特別是那些經常搭郵輪的,一定要特別說明清楚房間的明顯差異…」我將行李整理妥當後,便趕忙將腦海中的念頭給記錄下來。
Antoinette 上頭一共有 8 間 Suite(8.3 坪) 和 1 間 Royal Suite(11 坪),雖然名為套房,但整體的空間感比起郵輪來還是小了許多;加上因為數量少不容易訂,這類房型反倒無法成為公司的主力。普通客房則分成二大類共 5 個等級,包括 Category 1、2、3(5.5 坪)和 Category 4、5(4.5 坪)。在參觀過全部的房型後,發現其實在 Uniworld 的 Super Ship 上頭,其實 Category 1-3 的房間差異性並不大,而且因為在同樣面積的室內空間硬隔出了一個法式陽台,賣價較高的 Cat. 1 空間感反而比 Cat. 2 和 3 顯得擁擠。這個事實雖然讓住在 Cat. 1 的我感到訝異,但卻是個令人感到振奮的意外;本來只推薦 Suite 和 Cat. 1 給客戶的我,現在多出了 33 間的 Cat. 2 和 3 可以賣,客戶在日期和房型的選擇性上將因此變得更具彈性。
但如同先前提到的,對於搭慣郵輪的「大」客戶來說,連 11 坪的 Royal Suite 說不定都還嫌「小」,只有 5.5 坪的房間要怎麼住?關於這個問題,我尚無滿意的答案;不過人類的「適應力」極強,在睡了 2、3 晚之後,我便慢慢覺得房間小一點似乎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不便;行李箱可以藏在床底,桌上擺不下的雜物,就擺到床頭邊的矮櫃上去;房內的衣櫃和抽屜空間乍看之下雖然偏少,但要收納 2 人份的衣物也還算足夠。因此空間小歸小,習慣之後倒也舒適有餘。
「如果是 8.3 坪的 Suite,對即使是已習慣搭郵輪的客戶來說,應該也尚可接受吧?」我一廂情願地在心裡思忖著。
用餐的選擇性少,但品質和服務皆相當出色
受限於河道和水閘的寬度,河輪的大小往往也有一定的限制,不若航行於海上的郵輪體積可以動輒十幾萬噸。船那麼小,要在外觀和設施上做出差異化的難度就極高,因此幾乎所有定位在 Luxury 的業者都把焦點放在「餐飲」和「服務」的品質上頭。
嚴格說起來,在 Antoinette 上只有一間餐廳負責供應早、午、晚三餐,但位於 Sun Deck 甲板層的 Sky Lounge 中午時間也提供簡易的 Light Lunch。午、晚餐的菜色每天會做更換,7 天吃下來倒沒有覺得膩的情況,唯獨早餐的變化和選擇極少,因此每天早上都要面臨在屈指可數的食物前,煩惱「今天該吃什麼」的問題。
雖然只有一間餐廳,但不論是空間的安排或是裝潢風格都很恰當、舒適;而最關鍵的餐飲水準和服務品質,則有相當出色的表現。不但服務生的態度親切、積極,便連餐廳經理和主廚都每晚逐桌向乘客問候致意,甚至在我們提出如早餐希望能供應稀飯、晚上能不能炒碗米粉這類需求時,主廚也欣然地當場接受了挑戰。那是一種有「溫度」的服務,不只是冰冷地倒茶送水點餐,而是真誠地去「款待」每位乘客的服務熱情。
「如果每艘船上的服務品質皆是如此的話,那 Uniworld 的企業文化真的令人敬佩。」我和在 Service Industry 有 35 年工作經驗的 Bernie 都覺得服務是這次旅行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菜色的設計基本上中規中矩,並沒有太多讓人驚喜的創意;但不論口味和食材的質量都不輸給任何岸上的高級餐廳。Farewell Dinner 那晚有道讓我印象深刻的前菜,將鴨肝做成布丁的口感擺進瓷湯匙內焗烤,上桌後用奶油刀刮出來抹在外酥內軟的小圓麵包上,這是我個人至今所嚐過的 Foie Gras 中,口感和味道最棒的!
岸上觀光行程與船上活動
和搭郵輪時要在令人眼花瞭亂的眾多行程中進行挑選大相逕庭,搭乘河輪時幾乎完全沒有這項煩惱;因為鎖定 Luxury 客層的業者基本上全都將岸上觀光行程包含在內,唯一的差別只有「包含」程度的多寡。以 Uniworld 為例,每一天都有 1~2 個免費的觀光行程可供自由參加,但也會提供需另外付費的 Optional Tours 讓乘客選擇(價格從 59-95 歐元不等,視行程內容而定)。

登船當天的傍晚,旅遊經理(Cruise Manager)會針對整趟行程的觀光活動安排進行摘要說明,主要的目的是讓乘客們能夠對於不同的觀光行程有基本的認識與瞭解,才好決定該如何進行選擇。「等等,不是說不用選嗎?!」嚴格說起來,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即使不選也沒關係」,因為船上共提供有 4 類不同的岸上活動行程,分別是不用特別 sign up 的基本行程(INCLUDED)、需前往櫃台登記報名的自選行程(CHOICE)、需額外付費的自費行程(OPTIONAL)和有人數限制的健身行程(GO ACTIVE)。
從這晚發給每位乘客的活動總表上可以發現,需另外付費的 OPTIONAL 行程通常只有 2~3 個,而且時間盡可能不和基本行程或自選行程衝突,讓即使購買自費行程的乘客也能充分享受到 Uniworld 已包含的觀光行程。也許是在這個方面設計得宜,好幾位同行的 Uniworld 亞洲代理商都加購了黑森林和海德堡的自費行程;我則是因為已經去過這些地方,因此選擇的皆是 INCLUDED 和 CHOICE 的行程。
大部分的 Tour 走來都相當輕鬆,其配合的當地專業導遊雖然有些口音很重,但也不至於到會讓人聽不懂的程度。特別是像我這類出門前便會預先做足功課的「科技控」來說,手機 app 裡記錄的景點資訊,說不定比當地導遊的講解還豐富、詳盡。如果不是需要搭乘遊覽巴士往返的話,像我這種有「閱讀癮」的人,說不定會一個行程都不參加,然後自己一個人隨性地四處遊逛去了。
如果真要說行程有什麼缺點的話,那就是有時導遊「太認真」工作,站在某個景點前說個沒完,搞得「旅遊」不像旅遊,反而像是在「上課」。我自己也有逾十年的導覽經驗,僅管對他們的工作態度感到認同,但他們明顯不如我的地方,就是對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掌握和拿捏;我比他們更清楚什麼時候該「閉嘴」。這是一種說比做簡單的自律,越是專業、涉獵範圍越廣的導遊,往往也越克制不了那股想突顯自己比別人專業的欲望。可最好的導遊,其實往往不是懂得最多的那個,而是那些能夠在限定的時間內進行一場唱作俱佳演出的人。
像是在史特拉斯堡的那位葳洛妮卡,用「生活」為引,帶著我們穿越史堡的大街小巷,慫恿乘客們向運河邊窗台上的銀髮老太太揮手,到她經常光顧的肉鋪去看該地區的飲食文化,在她小兒子就讀的學校前與眾人分享每位母親都經歷過的趣事,甚至自掏腰包在堅持傳統手工製作的老店買了 Gourmet 巧克力請大伙吃。 Do as the Locals Do,這個對船公司來說成本並不高的觀光行程,卻是整趟旅行中我最喜歡的一個。安排獨家品酒、品醋活動很容易(獨家不等於獨特,只是別人去別的地方品而已),但要能找到像葳洛妮卡這樣「專業」與「熱情」兼具的「當地居民」來演出 Do as the Locals Do 的靈魂人物,則是件極不容易的任務。因此在幾個冠上 Exclusive 形容詞的獨家行程中,只有 Do as the Locals Do 讓我覺得名符其實。
河輪上的設施和娛樂表演節目無論如何是絕不可能和郵輪相比,因此回到了船上能做的活動大抵不出吃喝拉撒睡這幾件要緊事,真空閒的慌了就找人攀談胡聊幾句,但對我來說最好的消遣還是看書;對於那些看不了書的,建議就帶台預存好影片的 iPad 出門,機上船上沒事幹的時候有個消遣總是比較快活。
船上雖然有 Spa、健身房、游泳池、電影院和紀念品店,但最多人使用的非餐飲設施,卻是「自助洗衣房」。像 Uniworld 於 2015 年下水的 S.S. Maria Theresa 就直接拿掉了幾乎沒人使用的電影院和紀念品店,將空間改用來增設咖啡廳或酒窖;預定於 2017 年下水的新船 S.S. Joie de Vivre 也是採用了相同的設計。做為 2011 年 Uniworld 首艘問世的 Super Ship,安東妮號上的電影院大概是「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性,也無怪乎這是旗下船隊中唯一一艘有電影院的河輪。
那類人適合搭乘河輪?貴的還是便宜的好?
河輪因為沒有「暈船」的問題,所以除了年紀太小的孩子之外,其實人人都適合搭乘。但目前 Uniworld 上頭的乘客仍是美國人佔多數,因此除非是有一定的英語程度或是有隨團服務的領隊,整趟旅遊的品質和體驗則很可能會打折扣;所以要確保能玩得開心的重要秘訣,便是叫上幾對朋友偕伴同行,如此一來就算英語程度只能與人基本溝通、點菜,甚至完全不懂英文,也不會感到寂寞、茫然。
貴與便宜之間其實並無絕對的好壞,端視每個人的需求高低而定;但如果對「吃」這件事講究的,則建議避開低價的河輪行程。因為「人員」和「食材」是河輪業者營運成本中佔比最高的兩個項目,因此船費高低直接反映的就是船上的服務品質和餐飲水準。 其他諸如船上設施、觀光行程甚至房間大小、裝潢風格…等等,其實都不具比較的意義;河輪上的房間再大,也不會大到那裡去,便連水晶河輪的 Crystal Suite 也就是 22 坪左右,但這是 Two Bedroom 合計的 size,並不是單獨一間房的大小。究竟值不值?要等到傑夫的客戶明年去搭過了以後才能知道,但平均每人每晚高達 2,000 美元的費用,我是覺得貴過頭了。就像剛才說的,船費高低直接反映的是「服務」和「餐飲」,但和飛機頭等艙不同的是,河輪上住頭等套房的乘客和住最便宜房型的乘客,基本上都是在同樣的餐廳吃飯,同樣的 Lounge 喝酒,搭同樣的遊覽車去同樣的景點觀光…。 如果負擔的起,我會願意搭商務艙旅行,因為真的比經濟艙舒服好多;但在河輪上要不要住到最貴又最難訂的那間頭等套房?我恐怕得再想想…(但從其熱門的程度判斷,可見雖然 CP 值爆低,仍然有市場需求)
多虧了 Henry,我在年末難得地重溫了一次河輪旅行的樂趣;下次要像這般無憂無慮地輕鬆行旅,不知要何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