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老大讀書遇到瓶頸,自然地理爛到不行,國文也 GG…」前幾日傍晚老弟傳給我的訊息上透露著他心裡的憂慮。
「呵呵,叛逆期吧 ,我們以前更爛 ,大概正好是不愛念書的年紀…」
「這時代也不是念書才有出路 ,不如勸他開始尋找讀書以外的可能性,像當職業電競選手? 來個以毒攻毒…」
我沒當過父親,因此不太確定如果今天換成是我自己孩子拿回一張「滿江紅」的成績單時,會不會這麼「開明」、「開朗」,甚至還能「開玩笑」。
「你應該就笑一笑,說果然是父子;你老爸以前也是這樣。」
「你阿伯也是。」
「你這阿伯倒是挺開明的…」望著這行無奈的句子,我忍不住呵地笑出一聲來,心想真是風水輪流轉,以前他當人家兒子的時候,滿江紅的成績單也沒少領過;怎麼這會兒換他當爹了,他兒子才領了一張,他便似天要塌下一般緊張?
「我也沒怪他,只是擔心他是不是會就整個給他放棄…」
因為懶得在手機上打太多字,因此在簡單地安慰了幾句後,我便沒有進一步地和他分享我的看法。但事實上我完全不擔心他家小朋友是不是真的遇上讀書瓶頸,是不是會就此放棄「讀書」這件事。
如果是腦筋不好,或者實在唸不來書,那就也只能嘗試別的出路;現在是多元價值的社會,書除非讀得「極好」,否則只單靠讀書,也未必能讓他未來的發展取得任何優勢。以前我們當人家兒子時吃過最大的虧,便是父母長輩們總是將「不愛唸書和不會唸書」和「壞孩子、笨孩子」劃上等號;好不容易苦盡甘來,熬到換自己當人家的父母、長輩了,竟也用同樣的窠臼去衡量、評判自己的孩子?
「那你小時候怎麼不好好唸書?」我試著在腦海裡自問自答。
答案,意外地乾脆、豪爽。
「就不想唸。」
16 歲以前,「唸書」對我來說從來都是件極沒意思的事情,要說有多討厭就有多討厭。但或許是還有點小聰明(或運氣?),跌跌撞撞地竟也上了大學,自此喚醒我對「知識」的渴望。但一直到 30 歲之前,不論是在學校裡或是職場中,所有的學習過程都帶有強烈的目的性;有時是怕自己不如人,自卑心虛榮心交互催使下,於是用功讀書;有時則是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因此不得不讀書;例如暗戀的學姐選修了日文課,我就突然找到應該把日文學好的充分理由。
真正開始去享受「學習」的樂趣,嚴格說起來,應該是近幾年才逐漸發生的事了。我的親身經驗是,一但實際嘗過了「知識」的種種好處,便會有如上癮般不由自主地想要一嘗再嘗。
和讀書有縁的,到頭來自然就會和書走到一塊兒;無緣的,再怎麼威逼利誘,懇切勸導,多數時候八成也只是徒勞。老弟自己一年也看不了幾本書,卻擔心孩子不愛讀書?
「勸你好好唸書都是為了你好,等你長大了就知道…」
老弟長大了,我長大了;他的孩子很快地也會長大。我以前總勸身邊的人要如何努力如何自律,這幾年卻突然想通了很多事,於是不再和人說那些我自認為重要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人一輩子,只能當一次孩子,一次少年,既燦爛又短暫的一段青春;過去了,就只剩下回憶。 所以每次遇見年紀比我輕許多的晚輩時,我總鼓勵他們珍惜當下的時光,去談戀愛,去做那些別人覺得浪費時間,但自己卻很喜歡的事。因為和電影裡的台詞形容的一樣,有些事現在不去做,以後也都不會做了。
「爸比,偷偷跟你講一件事,現在同時有 3 個女生喜歡我,我好煩惱倒底該怎麼選… 」
多麼精彩的童年啊!如果老弟傳給我的簡訊是這樣的內容。
讀書瓶頸?這類無聊到掉渣的尋常煩惱,也值得一提?
也許,該寄一本梵谷的傳記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