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喝 Chardonnay 的」,一位客戶在船上的餐廳這麼要求。
「你能弄瓶 Chardonnay 的來嗎?」我遵照著客戶的指示請侍酒師幫忙張羅。
他不作聲地望著我凝視了兩秒,然後硬擠出了個僵硬的笑容答說「OK」。
我確實是聽過 Chardonnay 的,雖然不太清楚細節,但忖度大概和文旦要吃麻豆的、鳳梨要挑關廟佳、水蜜桃選拉拉山、高梁喝金門… 等的原則相去不遠;因此 white wine 自然是要喝 Chardonnay。
喝葡萄酒,已經有好一段時間;事實上,入行有幾年,大概就喝了幾年。 但開始對葡萄酒感興趣並開始深入了解,則是近期才發生的事。 僅管杯子沒搖少過,但對於杯裡的豐富內涵,卻一直停留在「白酒要喝 Chardonnay」的幼兒園程度。
.
時光無法倒流,我這些年來因不懂裝懂所鬧出來的大小笑話,也已經是無關緊要的陳年往事。 但為什麼要一直等過了六、七年之後,我才會想要搞清楚究竟什麼是 Chardonnay 呢? 也許和耐久存的葡萄酒一樣,人也有完全熟成和適飲的最佳年份,而我這瓶 1979 年的 Château Tainan 在沉睡了三十幾年後,終於在 2014 年甦醒,並開始風味絕佳的精華賞味期。
那麼,「要喝 Chardonnay 的」 這句話,究竟是那裡有問題?
Chardonnay ( 霞多麗 ),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種植也最普遍的白色釀酒葡萄品種。 原產自法國的勃艮第的霞多麗因耐寒、容易栽培且產量高、品質穩定,因此種植範圍遍布全球各主要產酒區。 除了釀成乾白葡萄酒,也很適合釀成氣泡酒,是法國香檳區的主要品種之一。
如果在飲用後能分辨出杯中的酒是用霞多麗所釀製,並與人分享杯中的香氣和葡萄酒的口感以及其所夾帶的風土特色,那麼在 Chardonnay 這個字脫口而出時,模樣會非常地帥氣,甚至產生玉樹臨風的幻覺。
同樣一個字,若是誤用或濫用,結果除了掉漆之外,別無其他可能。 俗話說不知者無罪,雖然「要喝 Chardonnay」在今日聽來感覺似乎有點兒不對勁,但關於葡萄酒的學問又不是人皆必修,若不是因為工作緣故而需要經常接觸,我猜我大概終其一生也不會有去搞懂 Chardonnay 的誘因。 畢竟,平常不喝酒的人,管他釀酒葡萄有幾種。 古不是有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嗎? 只要柔滑順口,兼之可以喝醉,管它是霞多內還是卡本內。
再說了,其實「白酒要喝 Chardonnay」的講法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對,即便是只有幼兒園程度的葡萄酒知識,也已經足夠應付大部分的場合。 至少,過去我是一直用這樣的心態在蒙混。
但對於每天與酒為伍的專業的侍酒師們 ( Sommelier ) 來說,遇見了一開口便說要喝 Chardonnay 的客人時,恐怕還是不免會稍微感到困擾。 產區、酒莊、年份不同的葡萄酒,所呈現的風味各異,品質高低與其市場價格自然也不會相同;單以葡萄的品種,實在很難判斷酒的優劣。如果是種在傑夫台南故鄉的後山上,就算用的是 Chardonnay 葡萄,但釀出來的酒,肯定不會有人感興趣。
好在侍酒師們一般皆相當機靈,即使是遇到向我這種幼兒園程度的客人,也能滿足我意欲在人前展露高雅氣質的虛榮。
「來啊,今天咱們來喝 Chardonnay 。」
全球主要釀酒葡萄品種有數十種,除了 Chardonnay 之外,下回能不能再深入一點? 例如想要那個產區的 Chardonnay。 偶爾,能不能也嚐嚐其他的品種所釀的酒,像是波爾多產區的 Sauvignon Blac ( 白蘇維翁 )?
搖一搖,聞一聞;再搖一搖,含一含,嚼一嚼,然後再舔一舔。 不,這不是 Oreo;是杯將歲月風土融入酸澀香滑等不同味覺感受的成人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