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倫敦時,你首先會想到的畫面或字眼是什麼?」
在一次與友人的餐敘時我突然心血來潮,好奇席間這些不在旅遊業工作,但都曾因不同目的而造訪過倫敦的朋友們,印象中的倫敦是個怎麼樣的城市。
「Black Taxi」「大笨鐘」「西敏寺」「倫敦眼」「泰晤士河」「Fat Cat」「福爾摩斯」「Harrods」「海德公園」「戴安娜王妃」「Fish & chips」「披頭四」「說到披頭四,怎能不提 Abbey Road 的斑馬線」「說到這個,倫敦的馬路上好像還有鋸齒般奇怪的線…」
.
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意外地引發了眾人相當熱烈的反應和參與,連原本忙著滑手機的,也似乎怕自已才剛想到的那幾樣和倫敦相關的物事會被別人先講掉一般,急忙地擱下了口哨聲一直響個不停的 Galaxy Note III,努力地尋找機會插話進來。
.
「Okay, 大家先停一會兒,我想把問題稍微修改一下;如果想到倫敦,你頭一個想到的人,會是誰?」
.
「蘇珊大嬸!」「哈利波特!」「貝克漢!」「福爾摩斯!」「喂~,這你剛好像已經講過了耶!」「James Bond!」「史恩康納萊」「高貴辣妹 Victoria」「莎士比亞」「英國女皇」「威廉王子」「凱特!」
.
「那你呢?你想到的人是誰?」
.
問完問題後便出神地聽著大伙七嘴八舌發表看法的我,被連續講了二次福爾摩斯的小說迷 Sophie 給一把抓住,用幾乎瞇成一條線的眼睛瞪著我問。
.
「我要是說出來,肯定會被噓。」「保證不噓你,快說!」「Alfred Hitchcock…」「你瞎說的吧?」
「沒瞎說,早知道你肯定會噓…」「沒噓,就是覺得奇怪而已;不然給你解釋的機會,這是別人沒有的特殊待遇喔!」「但我並不想要有特殊待遇…」「少廢話,快點給我們說清楚,為什麼亂扯一個不相干的答案?」「哈利波特都能算合格了,曾經以倫敦為背景拍過許多電影的希區考克,為什麼不可以是提到倫敦時我頭一個會想到的人?」「這次勉強讓你通過,下次麻煩選一些比較親民的答案,OK~~~」
那是一次相當愉快的餐敘,後來幾乎每一個人都放下了手機,然後加入了關於倫敦的熱烈討論。 這是我之所以熱愛旅行的原因之一,因為這些旅行的故事總是能引起人們的共嗚和想像;而最有趣的部分,則是同樣的一座城市,在不同人的眼裏,竟存在有這麼多不同的面貌。
「為什麼是希區考克?」 Sophie 在上甜點的時候鍥而不捨地追問著。
「因為我第一次認識倫敦,就是從他電影中的各種場景想像而來。」
「就像是許多小朋友對倫敦的印象可能會是 Kings Cross 車站裏,前往霍格華茲魔法學校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
「你真是怪人。」
「我還有更讓人生氣的答案,因為差那麼一點點,我就要說 Charles Dickens…」
「Excuse me, 請不要破壞我用餐的好心情, OK~~~」
霧都倫敦?

Yes,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霧都的頭銜,已改由空污問題嚴重的上海和北京接收。
The Hitchcock Urge
第一次造訪倫敦時,已經是專業領隊的身份;因此依著公司給的行程表將每一處該去的景點給逐樣完成,然後在中國城吃完晚飯後搭遊覽車到市郊的四星飯店過夜。 僅管導遊再三耳提面命地拜託大家務必要留意扒手,一位團員還是在白金漢宮看衛兵交接時給人扒走了皮夾。 Susan Boyle 那時還沒有參加 Britains Got Talent 而暴紅,只是一名普通英國大嬸;因此我在遊覽巴士上播放的是 The Beatles 的《Abbey Road》和 Elton John 的《Goodbye Yellow Brick Road》。 我沒有向團員提及任何關於希區考克的事,那時單是要順利完成所有行程便已經相當吃力,實無餘力再去介紹希區考克筆下的霧都。 要離開倫敦的那天,很少買紀念品的我,卻特別抽空跑到 Piccadilly 大道上的 Hatchards 書店去,打算隨便找一本關於希區考克的書來當作首次造訪倫敦的紀念。
馬克杯、吸鐵、鑰匙圈、明信片、旅遊書… 紀念品的選擇極多,為何會挑印有希區考克肖像的書當作首遊倫敦的紀念?我自己其實也不太清楚。 似乎每個大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對某種事物的偏執,而我在離開倫敦的那一天,便是莫名地想擁有一本關於希區考克的書。
之後因工作的緣故又造訪了幾回倫敦,但對於當時沒能買到的希區考克,卻不再感到興趣。 我開始明白,有些事情,一但過了那個 moment,就可能再也無法激起和當時相同的慾望。 站在同樣的書店內注視著那本當年沒能順利找到的書,已經改用 Kindle 來閱讀的我,不再想擁有一本希區考克;反倒是同一條大道上的 Wolseley 咖啡廳裏所供應的英式下午茶,對我來說更具吸引力。
從瓷杯裏溢出的陣陣茶香和塗上果醬的司康餅,於是取代了希區考克成為我在倫敦最想擁有的紀念品。 如果心情大好,可能還會順便帶個幾罐 English Breakfast Tea 回台灣當伴手禮。
A Luxurious Breakfast
雖然解開了希區考克之謎,但傑夫的倫敦故事卻還沒落幕。 The Wolseley 是在倫敦最受歡迎的餐廳之一,位置緊臨 Rtiz Hotel,這間店面過去曾經賣過汽車,也開過銀行;拱型的天花板、磨亮的大理石、Art Deco 風格的室內裝潢讓這家充滿格調的咖啡館成了許多倫敦客喜愛的去處。 沒有旅行社會浪費 16.5 英鎊在一客傳統英式早餐上,但對曾經賭氣花 33.5 英鎊在這家容易遇見名流的餐廳喝下午茶的傑夫來說,16.5 英鎊買來的不單只是一客早餐,而是一個半鐘頭的英倫生活體驗。
.
1921年 Wolseley Motors 汽車有限公司委託了建築師葛林(Curtis Green) 為他們在倫敦的 West End 設計一個尊榮的展示間。 葛林以威尼斯和佛羅倫斯的文藝復興風格作為基底,並融入了當時流行的東方異國風情;富麗氣派的室內裝潢、挑高的立柱和大理石階梯,這座格調高雅的 Showroom 展現出 Wolseley Motors 欲攻佔高級車市場的強烈企圖心。 可惜的是,Wolseley 的汽車銷售情況並不理想,短短五年的時間,這家公司便宣佈破產倒閉。
.
1927年巴克萊銀行(Barclays)購入了這處房地產,並將其改建為一家新分行。 葛林再次被聘請為負責進行改建工程的設計師,在入口的兩側分別新增了經理辦公室和銀行櫃台(現在被做為吧檯和沙龍包廂使用)。
.
2003年英國著名的餐飲經營者 Chris Corbin & Jeremy King 取得了這間店面,而 The Wolseley 這家再也不賣汽車的餐廳,便在同年的十一月正式開幕。 (一轉眼十年的光陰過去,英式早餐的價格也從 9.5 漲到 16.5 英鎊)
有多少團員曾和我一起到 Wolseley 吃過英式早餐或下午茶? 答案是到現在一個都沒有。(但可能今年便有機會出現第一批客人) 據說 The Wolseley 一整天下來平均可接待 1,000 位客人,所以事先預約訂位極為必要。 無奈一般旅行團動輒二十幾人,不要說餐廳不願意接待(不接受超過六人的訂位);就連我也沒有勇氣帶著這麼一群觀光客大搖大擺地走進去…
這所費不貲的傳統英式早餐,於是成了我每回帶 VIP 迷你團到倫敦去時,下飛機後頭一個想去的地方。
A City that never stops
倫敦這幾年的變化,讓人每次來總感到耳目一新。 從倫敦橋的這頭望去,地平線上不知什麼時候多出了一棟猶如巨大碎片般,名字就真的叫碎片 The Shard 的高樓。 為了慶祝千禧年而建的倫敦眼,原本預定使用五年後便拆除,豈知由於太受歡迎,意外成了千禧年之後倫敦市區內最醒目的地標。 但當我還陶醉在夜間搭乘倫敦眼從高處觀賞城市夜景的記憶時,從身旁導遊的口中得知了自 2013 年初 The Shard 落成啟用後,可以欣賞倫敦最高的地方,變成了 The Shard 位於 72 樓的觀景台。
「倫敦一直在改變,朝讓人感到興奮的方向前進。」 剛入行半年的年輕女導遊 Ashley 在一旁補充道。
「是啊,感覺每次來倫敦所獲得的感受都不太一樣呢。」
頂著一頭招牌金色亂髮,每天騎腳踏車上班的倫敦市長 Boris Johnson 自 2008 上任後便一直嘗試將倫敦變成一座適合騎單車的城市。 但就連我這個來自腳踏車大國的觀光客都能輕易地察覺出來,在倫敦市區騎腳踏車實在是件相當危險的事。 這樣的情況,就連我最愛的英國汽車秀 Top Gear 都在節目中加以揶揄,拍攝搞笑短片試圖勸阻倫敦市民騎腳踏車上路。
台北市有 Ubike,倫敦則有 Boris Bike。由於兩種我都沒有騎過,因此無法判斷誰家的比較好騎;但我可以很肯定的是,在一個晴朗的午後騎單車循著海德公園在附近的高級住宅區間穿梭,應該會是相當有趣的休閒活動。 從 Knightsbridge 騎到 Mayfair,然後到 Belgravia,接著是 Chelsea,一棟棟要價從數百萬英鎊到數千萬英鎊的毫宅既然買不起,那就瞪大眼看看吧!
倫敦是個相當昂貴的地方,但卻有許多不收門票的一流博物館;當然這是只對喜歡逛博物館的人才能享受的福利。 可讓人不解的,是在 Marylebone 大道上的杜莎夫人蠟像館總是排滿了長串的遊客,彷彿這一尊尊擬人的蠟像比 TATE Modern 現代美術館裏 Turner、Francis Bacon 和 Damian Hirst 的作品更值得欣賞。
欣賞無價的藝術品要多少錢? 免費
欣賞無價值的蠟像要多少錢? 現場購票的話要 30 英鎊
比起和貝克漢的分身拍照,The Wolseley 的英式下午茶更有機會賺走我口袋裏的英鎊。
Assorted Finger Sandwiches, Fruit scone, Pastries, Choice of Teas… 再點上一杯 Pommery Brut Royal 香檳酒
旅行,偶爾就該要這般放縱。
耳邊傳來 Amy Winehouse 的 Valeire,宣告倫敦的夜即將要開始。 在離開之前,轉到酒吧去再喝一杯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