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今年夏天因故提前離開職場以後,我突然有了大量的時間可以鉅細靡遺地去檢視、觀察自己的生活。日前一次和朋友的餐敘,有人好奇地問「不上班後每天那麼多時間都在幹嘛?」,我當下不知道該怎麼具體地回答,只好勉強挑幾件感覺比較正面的活動來敷衍,像是加強自己的法文和日文程度啦、讀書啦、寫作啦……。但提到「寫作」時馬上被友人打槍,質疑我最近部落格都沒發文沒更新,真的有努力在寫嗎?
其實真的沒有偷懶,只是在這段讓心情沉澱的期間,剛好沒有值得公開分享的內容罷了。但我最近也產生了同樣的好奇,轉眼已經三個多月沒上班了,怎麼還是一點都不覺得自己的「時間太多」?怎麼還是一如往常地在不知不覺中,便又是一周的時間過去了?更嚇人的是,上班的時候,不論這一週的產值高低,反正薪水照領,所以即使混了五天輕鬆日子也不會感到吃虧,反而會有「賺到」的錯覺;但不上班的日子因為盈虧自負,所以被浪費掉的每一分鐘皆是犧牲所得換來的,因此就算偶爾想混一下日子,也會馬上提醒自己這是花錢買來的珍稀商品,混一會兒可以,全混掉了可不行!
不久前在一篇薦書的廣告上看到了一本書名為《Four Thousand Weeks》,內容以時間管理為主題的著作。雖然曾一度考慮找來讀,但細想後發現其實最令我感興趣的內容,標題的幾個字就已經差不多講完了,至於如何提高時間的效率和生產力的方法,對於已經選擇離開職場的我,現階段真的不是太相關的內容。那麼,4000 Weeks 是什麼?我想大多數的人都能推論出正確的答案,既然內容是關於時間管理,這四千個星期,當然就是人一生所能擁有的時間。
在對於時間的衡量上,人們對於極大和極小的數值經常無感。例如一個人如果能活 80 年,你不會說哎呀數字好小、只有 80 好少喔,因為在所有人的觀念裡,能活到八十已經可以算長壽。那如果把 80 乘上 365 天,告訴你一個人只能活 29,200 天,你大概也不會說哇塞數字好大哦,還有好多日子可以活;因為沒有人用那樣的單位來衡量人生的長度。但「周」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是一個相對中性的時間單位,在現代的職場生活中,它是最基本的循環,每次時間一到了星期五你便會不自覺地感到某段「時間」的結束,然後到了星期一,你又會不自覺地感到另一段「時間」的開始。或許是因為過程只有七天吧,比起三十天才一個循環的「月」或是三百六十五天才一個循環的「年」,人們對於「周」的感知程度明顯高出許多。這大概也是為什麼這本書的作者不是用 80 Years 或者 29,000 Days 作為書名,而是選擇了 4,000 Weeks 的原因吧。
人一輩子,就 4,000 weeks,那還是在你能活到八十歲的前提下所作出的計算。這個數字之所以一直盤旋在我的腦海中,是我驚覺如果按這個時間的單位去衡量自己的人生,那已經四十三歲的我便只剩下不到 2,000 weeks 的時間,如果再把不確定能不能擁有(品質)的最後四分之一減掉,那麼就只剩不到 1,000 weeks;換句話說,其實也只剩四分之一的人生可以「任性」了。
多數的人上班,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養家糊口,我自然也不例外。那如今我即使不上班也能夠養活自己了,為什麼就不能大膽地去尋找其他能夠豐富生命的事物和興趣?我知道人世間有比讓自己感到幸福快樂更重要的大事,但那些事通常有「大人」們操心,差我一個似乎也不打緊。況且我這真的不算「潤」或「躺平」,我只是選擇了在不同的道路上追逐幸福罷了。
Everything you quit clears space to try something new. Everything you say “no" to is an opportunity to say “yes" to something else.
轉眼間又是星期五了,這周結算下來你是賺了還是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