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實施三級警戒以來,我每天開口說話的頻率便低的驚人,有時候甚至可能連一句話都沒說,一天就結束了。但今天早上卻一連在辦公室接了兩通電話,與人談話的時間罕見地超過用來閱讀的時數。我因此不得不感到納悶,如果說我不愛講話,我還真說服不了自己,明明和人聊得那麼起勁,不僅人家主動詢問的回答,就人家沒問的也自動地追加補上,每每總要等到掛上電話覺得喉頭發癢口乾舌燥後,才猛然回神,好奇會不會一不注意講太多了?但如果說我愛講話,話太多,好像又不是那麼一回事。因為即使連續幾天不開口和人說話,也不會覺得那裡不對勁或有什麼異樣;安靜獨處的能力在三級警戒期間更是展露無遺,怡然自得的程度有時高到連我自己都感到意外。
人與人之間互相交談,是再自然不過的一項溝通行為,而且不止人類,世上其他的動物也都有其所獨有的溝通方式,換句話說,為了向另一個個體或群體表達自身的想法或需求,絕大多數的生物都必須具備一定程度和特定對象進行溝通的能力,雄性軍艦鳥求偶時鼓脹胸前嫣紅的氣囊跳舞、座頭鯨在海中的低頻唱和、植物為了招蜂引蝶而綻放的繁花,甚至新冠病毒用來侵入人體的突刺蛋白……等等,某種程度上都可以算是一種溝通行為和途徑,有的是為了同類間相互溝通而存在,有的則是為了與不同類型的生命產生連結。
因此我大膽地假設,沒有人天生不愛說話,因為那是漫長演化過程中逐漸被寫入基因序列中的一項人類特質編碼,除非出生時基因異變,否則絕大部分的人應該都喜歡與人交談,而且不管談話的內容是什麼,只要開口與人對話,身體便仿佛會產生一種激素,讓大腦處於一種活躍、亢奮的狀態;或許也是因為這樣,在選舉的造勢活動上不能只是讓候選人在台上發表政見,相反地必須設法讓台下的群眾跟著一起喊口號,凍蒜!凍蒜!凍蒜!才能有效產生連結。另一個例子是國外影集常見的心理諮商,從夫妻感情不睦到失去至親或者工作壓力,歐美國家對於心理諮商的效果和重視明顯高於亞洲民族,但如果影集中演的內容貼近真實諮商的情況,那很多人肯定和我有同樣的疑問,心理醫師也太好當了吧?坐在那邊聽病患發牢騷講一些有的沒的,然後問一些敏感的私密問題,最後根據不同對象的情況決定是否提供鎮靜劑藥物的處方簽,諮商過程就結束了。我也曾經好奇所謂的「張老師專線」到底有沒有實際的效果,憂鬱的人單是打電話找個人聊聊心事,就能不再感到絕望,重新堅強起來嗎?我個性中為了生存而砥礪出的那股堅毅,讓我鮮少在他人面前示弱,但隨著年齡漸長,我才慢慢開始體會抒發情感與人際間相互交流的重要性。
因此我認定自己並非不愛講話,只是選擇了用其他的形式如寫作、臉書貼文… 等,來與人溝通、連結,同時抒發情感。於我來說,某種程度上這似乎是比經常需要找個人講話來排解煩悶更理想的宣洩方式,過程有時甚至仿佛像在和另一個自己對話,反覆地在腦海中自問自答好一會兒後,原本心中的鬱結或是苦悶便得以消退;我於是好奇,我是為了當自己的張老師和心理諮商員,才愛上閱讀的嗎?閱讀本質上是一種單向的溝通形式,讀者透過作者的文字去認識或理解各種不同主題的內容,這大概也是歷史學家之所以主張人類的語言是其成為地球主宰物種的關鍵因素之一,一但對話、想法、知識和記憶以文字的形態存在,這些內容便得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被大量地閱讀並且加以保存。蘇格拉底的哲學觀念、曹雪芹的紅樓夢、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送給初戀的那封情書、賈伯斯為史丹佛大學畢業生所準備的那篇演說…,都因為文字的發明而保留了下來,但或許也因為文字的存在早已變得理所當然了吧,我總覺得在社群媒體的時代,人們明顯不重視、甚至忽視了文字的價值;在臉書上你可以看到自己認識或不認識的人所分享的大量生活畫面,但我總忍不住好奇,照片所呈現的內容真的就是這個人的生活日常嗎?更令人困擾的,是不管看再多友人的臉書 Po 文,都無法滿足我天性中那股想要與人產生連結的慾望,只好退而求其次,改嘗試透過閱讀和收聽 Podcast 來製造與人連結的場景和機會。沒料到的是,由於效果實在太好,在精神和心理層面的連結需求得到充分的滿足後,在日常生活中刻意找機會與人對話的慾望,便也跟著大幅地降低了。
上午接第二通電話前,正在閱讀這期《The New Yorker》雜誌一篇關於在中國玉林市救援流浪狗的組織 No Dogs Left Behind 的深度報導,電話響之前剛好讀到一個感覺熟悉卻又記不得是什麼意思的拉丁片語 Carpe Diem,這個片語我分明看過了不只一次,怎麼會完全想不起來中文該怎麼翻譯?於是在 Kindle 上將兩個字反白選取,以便從內建的字典查詢相關的定義。望著跳出的字典框,我突然懵了。是啊,我確實曾經對這個拉丁片語產生過非常強烈的共鳴,怎麼會就記不得是什麼意思了呢?!
Carpe Diem,是拉丁語格言,翻成英文是 Seize the day,中文的翻譯是活在當下、把握今朝,也有人翻譯為及時行樂。維基百科上更詳盡的說明寫道:
活在當下(常譯作及時行樂)為拉丁語格言「Carpe diem」(把握今朝),語出自賀拉斯的拉丁語詩集《頌歌》。
完整詩文為「carpe diem, quam minimum credula postero」。可翻譯為「活在當下,儘量不要相信明天」。頌歌述說未來不可預見,不要盲目追尋未來,而是在今天盡力而為讓明天變得更好。
如果不是透過閱讀進行連結,我的生活中大概永遠不會遇到有人對我說出 Carpe Diem 兩個字。
講完掛斷電話,我不由得驚歎今天這個拉丁語格言出現的時機未免也太巧合;儘管談話的主題南轅北撤,一個聊炒股票一個聊旅遊業和彼此近況,但最後的結論都指向了同一個地方。不管是猶豫該不該賣掉手中正在飆漲的持股,或是該如何在職場全力以赴地貢獻所能,決策的原則都是 Carpe Diem,把握今朝。
我不確定讀完這篇文章後的人能不能與我產生連結,但我希望與你分享我今天意外複習了一遍的拉丁語格言 Carpe diem。
共勉一起活在當下、把握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