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於考慮進入郵輪產業工作的人來說,未來幾年大概會是最好的年代。因為不管是在那個消費區塊,從大眾性到頂級市場幾乎是全面性地在蓬勃發展。而支持著這波熱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自然就是郵輪業者的積極擴張和投入;這讓傑夫不得不好奇,郵輪究竟是一門多賺錢的生意?
毛利率逾四成,打趴國內上市旅行社
雖然傑夫身在旅遊業,公司九成以上的業務也是郵輪,但我所有的身家幾乎全部都押在與旅遊業無關的投資標的上。因為一來台灣市場規模太小,大幅成長的空間有限;二來旅行社的獲利能力差強人意,以上市旅行社雄獅為例,其 2017 年的毛利率雖然有 12%,但扣掉營運成本後的淨利率卻只有約 2% 的水準。如果連像雄獅這樣取得資本市場奧援的大型業者都只能有這種表現,不具規模的中小型業者該要有多辛苦?
雖然在台灣經營旅行社(中小型)屬於缺乏“錢”景的事業,但對國際郵輪業者來說,榮景卻才剛剛開始。
由於全世界最大的郵輪客源市場在美國,此外 Carnival、Royal Caribbean 和 NCLH 這三家郵輪巨擘也都已在美股掛牌,故我們得以透過其所公佈的財報內容來一窺郵輪這門生意的賺頭到底多或少。
首先來看看毛利率的表現,三家業者的毛利水準約在 40% ~ 45% 之間;這樣的數字其實算是“健康”,因為比起“買空賣空”的旅行社來說,郵輪公司每隔一段時間便需要投入高額的資本支出(造新船、翻新舊船),門檻和風險高了,報酬自然也該跟著提高。
而真正具參考價值的,是其稅後淨利率。三家業者 2017 年的淨利水準約在 14% ~ 18% 之間,這樣的數字,就讓人在台灣旅遊業的傑夫超級羨慕了;那怕是只有人家的尾數 4% ~ 8%,我大概就能安心天天笑著入睡了。
根據 CCL、RCL 和 NCLH 最近公佈的 Q3 財報資訊,平均每乘客日的淨收益(Net Income Per Passenger Day)分別為 70.59、 72.99 和 85.62 美元,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說明,就是你在郵輪上看到黑壓壓的每一顆人頭,每位乘客平均每天為郵輪業者貢獻 70~85 美元的利潤。
有客戶曾好奇造那麼大的船,船上載那麼多人,真的好玩嗎?好不好玩我想因人而異,但從郵輪公司的立場來看,那一顆顆人頭可都是錢啊!一年只有 365 天,扣掉進廠維護和天氣影響被迫取消的日子,可以用來賺錢的天數只會少不可能多,因此要提高收益最直截了當的方法,當然就是擴增船隊規模;而且只要符合經營效率,載客的人數自然也是越多越好,世界最大的郵輪就這麼誕生了。
十年後產值估計將達 570 億美元
整個郵輪業的產值從 2007 年的 233 億美元,一路成長到 2017 年的 378 億美元(Carnival 175 億、RCL 87 億、NCLH 54 億,三家合計共佔去約 83.5% 的份額);十年後則估計將達到 570 億美元。
不管從任何角度看過去,郵輪似乎都是一門讓人感到興奮的生意。(但如果你投資的是目前仍深陷虧損中的雲頂香港股票,大概就很難興奮的起來…)
但除非你是持有這三家郵輪業者股票的投資人(傑夫的一位客戶就有買 Carnival 和 RCL 的股票),這個前景可期的潛力市場絕大部分的利潤都會被實際擁有品牌的業者賺走;他們的財報表現越出色,價值鏈上頭的其他人能夠分配到的利益就會跟著縮小。單純提供代訂郵輪服務的小型旅行社業者,如果最後不是被 AI 訂位機器人給取代,大概也會因為競爭力的持續消失而被市場淘汰。
從我將全部積蓄押注在“非旅遊業”的投資標的上來看,就知道我有多麼“興奮”了。
傑夫留在旅遊業的理由,似乎只剩“遊戲人間”這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