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體重變化,是我近幾年開始的新習慣,每天起床刷牙洗臉後的第一件事,便是站上體重計看看今天比前一天究竟是重了或輕了多少。數字雖然總隨著我允許口腹放縱的程度起起伏伏,但每當明明也沒有吃得比平常多,體重卻還是沒來由增加的時候,額間的眉頭便不由自主地深鎖,接著反覆地在體重計上調整姿勢,仿佛只要換個角度,就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
「如果累積財富也能像累積脂肪一樣容易,不知道該有多好。」從體重計上下來,我情不自禁地弓了手在腰間的肉上捏了一下,感嘆最近除了荷包,好像什麼都瘦不了。
我對減重這件事情,已經沒有太深的執念,只要數值落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上上下下的其實並不會影響我的心情。但最近這半年的走勢儘管仍是小幅震蕩的格局,卻不斷向上攻堅,在台幣升破 28 的歷史時刻,我的體重也一舉突破了已經守住很久的 66 防線。
「還是因為這兩日下雨,沒騎腳踏車改搭公車上下班,所以熱量消耗少了,加上天氣轉涼,身體於是啟動儲能機制,積極累積脂肪…」我在公車上繼續尋思近日體重攀升的可能原因。
突然間我想到了在哈拉瑞的書《人類大歷史》中讀到過的內容,人類的基因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強化了對攝取熱量的欲望,因為對於生活在那個熱量來源相對匱乏的時代的人們來說,獲取並儲存熱量的能力是生存的重要關鍵之一。腦海中的畫面接著轉移到非洲的大草原,BBC 記錄片《Dynasties》中的老虎和獅子狩獵的艱辛過程一幕幕輪番重現。我欲除之而後快的這些脂肪,對許多生物來說,其實是生存所需的寶貴能量。
難道不是嗎?吃東西最主要目的是為了活下去,其次才是味蕾的享受。如果一個人連吃都吃不飽,又怎麼會有餘裕去管食物好不好吃呢?這期的經濟學人其中一篇文章,報導因為新冠疫情封鎖的緣故所導致的經濟衰退,將使約七千萬到一億人在今年陷入赤貧的狀態,這代表他們每天只有不到台幣 60 元可以用來支應生活所需。雖然旅行社屬於位處海嘯第一排的慘業,但從我荷包變瘦,身體卻還能變胖的情況來判斷,災情好像也沒有那麼“慘”。
看到日劇女王竹內結子在家自殺身亡的消息後,除了吃驚,也有所警惕。不管是什麼緣由所造成的憂鬱,積累過量了,都有可能成疾,甚至將人逼上絕路。我猜測腰間的脂肪此刻應該正在得意地大笑吧,因為他們已經收到線報,主宰熱量進口限額的大腦,立場似乎出現鬆動,為了確保心靈的健康,或許將進一步放寬管制…。
大半年的疫情衝擊下,荷包瘦了,身體卻還能胖,表示生活還有餘裕,擁有額外的能量可供消耗。再換個角度想,那麼容易就能養出肉來,真到了需要大幅縮衣節食的關頭,大概也能挺得過去。
記得,我這不是胖,是能量儲存效率高。
等荷包先養肥以後,再來擔心腰圍吧。
荷包瘦了.是因為沒去帶團活動.胖了.不是長肌肉而是多了脂肪.所以要隨時注意腰圍<90公分.否則荷包還得編一筆預算來減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