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標題中的 Blue 不是美國民主黨的代表色,這篇文章也不是要談美國總統大選。More Than Blue,是 2018 年的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英文片名,但這篇文章想談的,也不是愛情文藝電影。我只是突然有了想要將上午聽聞的一則令人感到悲傷的消息記錄下來的念頭。
不管有沒有 Covid 疫情,每天都會有人失業,新聞報導無薪假人數多寡,往往也只是過目即忘的無關數字;但當失去工作的當事者是你所熟識的人時,他們所可能感受到的無奈和悲傷,便有了重量,在你的心頭上沉甸甸地壓擠、衝撞。
旅行社被疫情擊垮的過程,約略可以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坐困愁城」,邊境封鎖和隔離措施讓海外旅行成為短期內不可能的奢望,於是在政府紓困方案出爐後,進入「坐吃山空」的消耗戰階段,這時候比的不但是財務的韌性,老闆的“良心”也往往被迫表態,從可以忍受的虧損範圍、到全體減薪的幅度,甚至組織裁員與否…等決策,無一不考驗經營者的價值觀、口袋和智慧。
隨著歐洲秋冬第二波疫情如先前預測般席捲而來,法英西德等國再次全境封鎖,觀光局預估台灣邊境可能到 2021 年第四季才開放的說法,也無意外地成為了近日的一則新聞標題。這樣的消息,對許多已經虛耗了九個多月的旅行社業者們來說,無疑是一記警鐘(或者喪鐘);糧庫即將見底的,於是只能狠下心來手起刀落,把能砍的開銷全砍了,接著高薪資深的砍了,低薪資淺的也砍了,看順眼的砍了,看不順眼的也砍了。
因此在信心和事業崩潰前的最後一個階段,自然便是「坐以待斃」了。雖然如此消極的態度和我向來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互斥,但卻是過去九個月來辦公室中的真實情節,不管我個人再如何努力利用時間充實和進修,對公司所產生的貢獻基本上是零;如果我都這樣難堪了,其他人還能好看到那裡去?
白領了九個月的薪水,我除了覺得幸運,也充滿感恩;因為非常明白在這樣的時局下,公司負責人的一念之間往往便會決定團隊的存與滅。每天白領薪水的人,沒有資格勸說支付薪水的人無條件地苦撐下去,因此每一次領到公司在零收入狀態下派發的薪資,我便多加深一分歉疚,因為這錢賺得實在是心不安理不得。但如果少了這份白拿的薪水,卻又會感到悲傷;是的,悲傷才是本文的主題,讓我趕緊把上午那則令人感到悲傷的故事記錄下來吧。
一家和我們淵源頗深的旅行社,在這次疫情中被擊垮了,為了將來還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他們把辦公室退租,改換到附近的共享空間,並且把全部員工辭退,以便他們去申請六到九個月的失業給付,因為那個金額和自年初起公司支付的半薪也相差無多,甚至還更高。像這樣的案例,其實在業界多有所聞,倒也不至於特別唏噓,但轉念想到被遣散讓去申請失業救濟的人中,包括了自己初入行時的前輩,在為公司付出了人生最精華的青春後,居然淪落到必須去申請失業給付的景況時,不由得一股酸楚直衝腦門,感歎世事無常,驚覺人生苦短。
「如果知道有天會是這個下場,還願意把青春奉獻給這個地方嗎?」我情不自禁地在心中猜想她們可能會有的感觸或領悟。「會不會有天需要回答這個問題的對象,就是自己和身邊的夥伴?」我對公司能夠“坐”等到產業復甦的信心再次出現了動搖。
悲傷的,是前輩們的青春不論有沒有後悔,都已經一去不返。悲傷的,是讓他們成為棄兵的原因竟與他們的能力強弱、認真敬業與否毫無關聯。悲傷的,是人生不若棋局,既無法重頭再來,也經常身不由己。
而比悲傷更悲傷的,是戲稱賺賣麵粉利潤,但卻必須操賣白粉心的旅行社,在經過這次疫情所曝露出的脆弱和大量人材流失之後,只怕更難找到優秀的年輕人投身旅業並長期耕耘。
坐困愁城很悲傷,因為面對的是被封鎖的「愁城」;坐吃山空很悲傷,因為擔心像這般只出不進的日子如若長了,早晚勢必「山空」;坐以待斃比悲傷更悲傷,因為萬念俱灰,等「斃」而已。
道理雖然簡單明瞭,但曉得歸曉得,只怕多數都仍和我一樣,也是每天坐著等待而已。
眼睜睜地看著前輩們一個個倒下,卻仍束手無策地坐著等待的我們,比悲傷更悲傷。
你的文筆風采.無須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