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讀到這樣的一個句子,“生死之外,再無大事。”感觸雖深,卻又反思如果一個社會裡人人都嚮往雲淡風輕,進步的動力又該從何處獲得?
實際的情況是,追求功名利祿的慾望深植在人們的價值觀和群體意識中;特別是在如今的自媒體時代,一個人不但得活在自己的生活圈內,還得扮演那個為了粉絲們、朋友們而存在的“網紅”角色。
雲淡風輕聽起來很瀟灑,但如果可以自由選擇,我想十個裡會有十個選擇要功名利祿。似乎只有那些實際擁有過財富、地位和成就的人,有資格談雲淡風輕;一個人如果一事無成、一技不精而且還一文不值的話,實在是不需要太在意什麼雲淡風輕,因為那樣的人生也已經夠清淡了。
因此我最近常興起這樣的念頭,在安於平淡之前,生命必須要設法像煙花般燦爛過一回,要義無反顧地去燃燒、綻放;然後在耗盡全力之後,優雅地享受餘下的歲月和洗盡鉛塵後的雲淡風輕。
那麼,某天醒來突然釋懷了是怎麼回事?
釋懷,是因為終於不再糾結。煙花燦爛固然重要,但不管再怎麼華麗、美好,也就只有一瞬;已經流逝的歲月喚不回,即將流失的也擋不住,多少年來在各種文章裡讀到人生只在當下,卻總是視若無睹,總覺得自己是個明白人,這點領悟何須被人反覆提醒?但就像是年幼用來搪塞長輩叮嚀要用功讀書時的那句 “知道了”,那是對於這樣一句理所當然的叮嚀所能做出的最佳回應,但把知道了掛在嘴邊的我,真的知道了嗎?
於是,好好過日子,成了我追求卓越之外每天最關心的事情。我開始留意生活中的哪些事情會讓我感到快樂、滿足,哪些事情會讓我不開心。逐一盤點清查後,快樂便有了幾道公式,而這些公式就如同工具一般,使用的越是頻繁,技巧就越是熟練;快樂,其實也需要刻意練習。
某種程度上,我其實很不喜歡聽到知足常樂這類話。不管是個人還是組織,推動進步的主要能量必然是來自對於現況的不滿足和對非凡成就的嚮往和渴望。但在現實生活中,我想絕大多數的人和我一樣,不但自己平庸,便連包圍自己周遭的人事物,也都平凡至極。因此,我花了好長的一段時間,才終於學會和這惱人的平庸共處,但也不斷地在尋找讓自己能不再平庸的辦法。
馬上,要四十歲了。有些事情,特別是青春限定的活動,現在才懊悔沒做似乎晚了。但好在還有不少可以做的事情並沒有年齡限制,但付諸行動總是早比晚好;畢竟還有幾個明天,誰也不知道。
如今,扔掉東西的頻率,比買東西的數量和頻率更高。有時在買一樣東西之前,甚至會先考慮有什麼可以丟掉的,然後才決定是不是真的需要買新的回來。
生活中多餘的東西一件一件變少了之後,似乎日子也跟著變得簡單、自在了起來。心裡的糾結解開後,許多原本看不順眼的事情便也跟著釋懷。說穿了,別人家的孩子用不用功讀書、上不上進,關我屁事。
何以得知自己平庸?若不是庸人的話,又怎會長期自擾?
四十以後,別再當庸人了吧!
心大,看什麼都順眼,就不會是庸人。
直爽乾脆的硬道理,無奈知易行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