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一直不覺得自己有比年輕的時候胖多少,念大學的時候體重約略在 65 公斤上下,出社會開始工作後,最重的時候也就是 72 公斤;三十五歲以後便徘徊在 69 ~ 71 之間。
雖然自己不覺得 5、6 公斤有差多少,但這二、三年碰到一段時間沒見的客戶或友人時,最常聽見的,便是“好像變胖了”這一類的“問候語”。然後在收到去年冬天在北極圈內大啃帝王蟹的照片時,我終於接受自己明顯變“胖”了的現實。
於是,從原本消極的減重方式(將午餐改為一根香蕉加一顆茶葉蛋,其餘皆不變),進階成為積極的減重計劃。
消極和積極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目標的設定。消極型只是單純地希望體重可以停止增加,最好還能下降。至於要下降多少?要花費多長時間?則完全不在考慮的範圍內,因此消極型的最大特色,就是最小程度的“痛苦”。一個禮拜五天的中餐改吃香蕉加茶葉蛋在習慣了之後,其實一點辛苦的感覺也沒有;但不出意外地,效果也僅止於控制體重增加,對於它能夠帶來減重的妄想,最後證明那樣的念頭確實只能是種妄想。
我其實並不太介意自己比年輕的時候胖了一點,有些舊褲子雖然緊了一點,但後來以 70 公斤作為標準新買的那些褲子,都還要繫上皮帶才不會滑下來,足證明身材還沒有走樣到需要緊張的地步;當然,這是以 70 公斤的標準來考慮。
可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由於是要用來作為送給自己的禮物,體重的標準便不能用 70 公斤來考慮,而是要根據公式計算後所建議的 64 公斤;腰間的那圈肥肉和肚腩,仿佛是在一夕間突然出現,不過是改變了衡量的標準,我竟然從褲子還要繫皮帶的寬裕,變成了臉上腰間屁股纏綁了 6,000 公克的多餘脂肪的尷尬狀態。
我曾經在郵輪上點過一道 32 盎司的牛排,當那塊肉被端上桌時,每個人都因為它的大小而驚呼不已。 32 盎司,大概等於 907 克,我身上所背負著的,就是將近 7 塊 32 盎司的巨無霸牛排。當我試著在腦海裡將 6,000 克的肥肉用 32 盎司牛排的形態在桌上疊開來後,我才醒悟如果要減去這麼多的脂肪,只靠消極的減重方式是絕對不可能達成的,我必須採用更積極的方法。

但是很多時候一個不小心,積極便會變成“激進”。既然是打算送給四十歲的自己的禮物,你在擬定計劃時也必須考慮到“他”之後的幸福。所以像是改吃素之類的方案,從一開始便從清單上給劃掉。
和進行理財規劃的步驟類似,盤點你有多少財產可理,是頭一件需要進行的任務。如果你每個月的現金流是零甚至是負數,那麼你就不需要擔心有哪些值得投資的標的,而是如何改善你的現金流,比方說開始每天記賬,然後看看每個月花費在不同項目的金額分別佔去了多少比例,然後從中找到可以刪除的開支,直到現金流轉正為止。
需要進行減重的人,基本上就是處在現金流是負數的情況,只是這裡的現金流不是錢,而是熱量(卡路里)。
在確認了這點之後,我便開始記錄自己每天所攝取的卡路里,並且根據每週的熱量赤字進行檢討並且擬定相關的“減赤”計劃。
很多人會覺得減重似乎是一種“意志力”活,但我在自己親身經歷過減重的過程後,真心覺得雖然意志力多少也扮演了一定程度的角色,但其實最終的關鍵還是個人的生活形態和習慣,就好像那些有現金流問題的人,不論是內在或外在的原因導致他們淪落月光族,多數時候其實都和意志力薄弱與否無關,他們只是在不警覺的狀態下,一口吞下那杯需要爬 2,393 個階梯才能消耗掉的珍奶罷了。
因此,積極型減重計劃的第一步,是找出熱量赤字的來源,然後加以消滅。
很有趣的是,當你知道騎 10 公里的腳踏車只能消耗約 300 卡的熱量,爬 3,000 級階梯才能消耗約 500 卡的熱量時,你原本熱愛的零食、珍奶、鹽酥雞便全部變成需要被消滅的對象;於是我毫不猶豫地便把原本每週用來購買零食的預算全部砍光。
光是不吃零食這一件事,便已經足夠讓我的現金流(卡路里)由負轉正。
意志力和自律,在這個階段還是有點幫助的。初期我只是將零食的內容從熱量較高的種類換成熱量較不那麼高的,然後利用現金流(卡路里)轉正後帶來的激勵效果,慢慢地就把零食完全從生活中移除。
不能吃零食,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一位朋友如此地驚呼。
那是對不吃零食會痛苦的人而言,我不吃零食又不會痛苦,就像吃素的人不吃肉也不會覺得人生失去意義一樣,我沒有損失啊? 我試圖讓他從不同的觀點去思考這件事情。
戒掉零食,除了是用來大幅刪減卡路里赤字的途徑之外,也是為了之後能有多餘的空間(卡路里)可以偶爾用來“放縱”一下,畢竟一個只有棍子沒有蘿蔔的計劃,還是太不人性了。在這個階段,我幾乎沒有遭遇到任何困難,因此可以很篤定地說,我幫四十歲以後的自己消滅了一個惡化現金流(卡路里)的頭號敵人。
積極型減重的第二階段,便是進一步控制每天攝取的熱量總額。
過去,我的體重總是在週末的時候飆升 1~3 公斤,然後再慢慢地降回到平均的水準。原因,自然是假日時總是吃多動少,而且連路都走不了幾步。自從開始計算並記錄卡路里的攝取量後,排在零食之後的第二號赤字敵人,理所當然就是假日時懶散的生活形態。
我所擬定的滅敵方案,是避免週一到週五辛苦積攢下來的積蓄,被週末假日給一次揮霍光。但由於週末本就應該是可以稍微“放縱”的時間,故標準也不適合太過嚴苛,因此我便決定將目標定為:週末期間的每日熱量攝取總額以不超過 2,000 卡為準。
2,000 卡是什麼樣的概念?在減重計劃以前,也就是我 69 公斤的時候,週末的三餐大概是像這樣:
早餐 – 玉米蛋餅(290 卡)+ 炸麥克雞塊(350 卡)+ 大杯冰奶茶(200 卡)
午餐 – 叉燒鴨腿飯加蛋(950 卡)
晚餐 – 乾拌麵(500 卡)+ 貢丸 2 顆(94 卡)
這都還沒算上餐後的甜點和下午的零食,卡路里總量便已經高達 2,384;如果再加上那些一小包沒幾口就吃完,然後越呷越涮嘴,一包接一包的零嘴,一天要破 3,000 甚至 4,000 卡似乎也不是件讓人太意外的事。
於是,叉燒鴨腿飯加蛋,就這麼(暫時地)離開了我的生活。
在週末的赤字得到控制之後,我把焦點再次轉回到平日的生活中。如果 2,000 卡是“放縱”時的數字,那在“緊縮”時的目標該定為多少?根據網上搜集來的情資,40~49 歲男性的基礎代謝率約為 1,500 卡,簡單來說,若你的基礎代謝率是 1,500 卡路里,即使你整天都在睡覺,沒有任何其他活動,這一天身體自己仍會消耗掉 1,500 卡路里。
有了這層理解後,我便決定在體重降到目標值之前,每天攝取的熱量上限只能比基礎代謝率多出 100~200 卡,然後在適應了新的飲食方案後,再搭配一些能夠進一步消耗熱量的活動(包括動腦),如此便能夠每天都產生“正的現金流”(負的卡路里)。
新的飲食計劃必須滿足二個前提,首先是必須容易執行,也就是準備起來一點都不麻煩,最好是連準備都不用準備。再來便是要有顯著效果,至少要讓我有感,否則便很有可能會遭到棄置。
7-11 販售的各種輕食沙拉,就這麼走進了我的生命。
“不吃美食,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一位友人如此地驚呼。
“不是不吃,只是不把美食當作最優先的享受…” 這一回,我沒有提出反駁,只是在心裡頭暗自思忖著。
我送給四十歲自己的禮物,是一個健康的現金流(這次指的是錢了),一個可以克制飲食慾望的身體,和主動擁抱改變的心態。
每個星期五的晚上,我還是會用叉燒飯來款待自己(但鴨腿是無論如何回不來了),
每天,我還是重複著記下每餐消耗多少卡路里的習慣,
而當這一切都變成習慣的一部分後,減重計劃便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生活的日常。不需要刻意,就會提醒自己過量了,隔天要緊縮一下。然後為了讓燃燒脂肪的效率提高,便積極尋找“場景”給自己運動的機會,例如將原本下班的通勤方式從公車改為 Ubike,每天運動至少 30 分鐘的目標就這麼輕鬆地達成了。
由於整個減重的過程都沒有遭遇太多“抵抗”,因此我不確定自己的經驗對其他人而言是否具有參考價值;但我自己則無疑地從這個過程中獲益良多。在某些方面的慾望降低了,就可以把心思和時間用在其他感興趣的方面上;油亮的鴨腿不吃了,可以改啃心靈的鴨腿。
如果你/妳剛好也在減重的過程中,不論採用的是什麼方法,都祝福你/妳和我一樣幸運,一下子就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種。
恭喜你啦!健康第一!
3Q
能成功控制體重的人都超棒的!
至少自己的心情會很好,這點我非常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