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一個旅遊圈內的友人 S 來電向我打聽一個 2012 ~ 2014 曾在公司工作過兩年的舊同事 W。經她說明,我才知道原來是這位 W 去她們公司應徵旅遊工作的相關職缺,由於履歷表上有出現我們公司的名字,因此該招聘部門的主管便請她來向我詢問對這位 W 的評價和印象。
2012 年對我來說是個很特別的年份,因為這一年的九月公司才正式開幕,我也正式結束短暫的流浪領隊身份,重新回到職場體制內。換句話說,那是一個連公司能不能存活下來都還是未知數的混沌年代,只待了 2 年就離職的 W 對我而言,其實可以算是毫不相關的人。
“沒有給我留下什麼特別的印象,只記得離職是他主動提出的;理由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但好像是他對自己有更高的期許。”
我雖然不想因為自己的評語而影響了 W 被錄取的機會,但更不願意用像是“還不錯、OK”之類的遁詞去敷衍 S 的提問。
“況且我接下管理職是 2013 年七月以後的事,生活中一下子出現了許多需要去適應的調整和挑戰;在自顧不暇的情況下,對那些選擇離開的人,其實都沒有什麼太深的印象…”
回想 W 的過程中,我也不自覺地回憶起自己的職涯起伏;從起初猶豫是否要接受副總經理的任命,轉瞬間,我也已經累積了 5 年的管理職經驗,甚至一度準備前往中國發展。我不禁好奇,如果 W 到現在仍然還沒脫離投履歷求職的階段,那他在 2014 離開公司後的這三年多不知道去了那裡?做了些什麼?這次求職會不會有堅持下去的決心?還是不開心就再一次 reset 重來?
“三十五歲以後,還能再幾次像這樣不開心就重來?”
結束和 S 的通話後,我獨自在心裡思忖著。2013 那年我 34 歲,已經入行 7 年;2016 年我 37 歲,正式淡出扮演了 10 年的領隊角色,並全心投入經營管理工作;2018 年我 39 歲,在經過了 12 年不間斷的工作磨煉後,我終於開始覺得游刃有餘,並且得以掌控自己未來的職涯發展方向。
也許會有少數特例,但對大多數的人來說,在職場上一次又一次的重頭開始,只會不斷降低其在職場上獲得突破的機會。如果每份工作都只做兩、三年就離開,也許先頭幾次還有可能用“不適合自己”來當作離職的藉口;但過了三十歲,甚至三十五歲以後,新舊僱主還會接受那樣“孩子氣”的理由嗎?
我自己是馬上就要奔四的中年大叔,即便已經累積了一定程度的實力,十數年來也沒有一刻敢放鬆懈怠;深怕稍不留心就會被市場給淘汰。我在年輕的時候曾經因為任性而魯莽地選擇成為流浪領隊,但卻也因為那次挫敗,徹底戒掉了任性和衝動的壞毛病;並且學會珍惜每一次工作的機會。
“一事精致,足以動人。”
我突然想起日前抄寫在筆記本上的這句話。當 S 問我覺得 W 的工作態度如何?我卻答不出所以然的主要原因,或許就是我在他身上鮮少感受過那種“精益求精”的企圖心吧。
對外我總聲稱自己的職涯其實歸功于“機會”和“運氣”四字,但如果沒有經年累月的長期努力和鍛煉,機會又怎會找上我?單憑運氣可以贏得所有人的認可和支持? 從 2012 年底 W 和我第一天成為同事開始,我們的職涯就已經朝著不同的方向在前進。沒有任何退路的我,從沒萌生過放棄的念頭;不管環境再怎麼惡劣,都必須堅持到底。家就在台北的他,也許是輸得起,所以離開的時候也和來的時候同樣地瀟灑。
幾年過去了,除了 W,其實也來來去去了幾個人。但幾乎沒有任何一個離開的人在我心裡留下過任何特別的印象,因為,我的心只夠留給那些每天和我一起打拼的夥伴。
倘若是真心嚮往旅遊業的工作,希望他這回如果順利被錄取的話,可以結束這 Reset 重來的惡性循環,我沒記錯的話,W 應該也已經三十好幾了…
職場是殘酷的。
呵呵,現實更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