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已經是今年第二次聽到團隊裡的年輕成員決定要離開公司,不管實際的原因為何,心裡總是難免會感到失落。 這是一種兩難,一方面你心裡極希望能為了自己與公司的方便將人留下,但又同時可以充分感受到她心中極希望能離開 Comfort Zone,趁年輕時去嘗試不同人生可能性的熱切渴望。
也許是年初時已經經歷過一回,面對這突然的消息,我雖然仍感到措手不及,但倒也沒有像上回那般的大驚小怪。 在我像她們那樣的年紀時,也同樣地滿腦子想掙脫一成不變的生活;想離開故鄉到大城市去,想做體面的工作,想過有趣的生活,想交很正的女朋友,想要有一天也能成為舉足輕重的人…。
所以我很能夠了解她們選擇離開的心情,有些時候,人走到了某個「坎」時,總會需要嘗試一些不同的改變;不論是為了要打開那扇能夠迎來不同人生風景的窗,或是想要成就一個更新、更好的自己,這是屬於她們最珍貴的青春歲月,就算是任性了一點,又怎樣呢? 去追究離職的真正原因,又有何用處? 要走的人,早晚都會離開,除了祝福,似乎沒有其他更合適的對策。
我剛出社會工作時,一直認為自己的工作能力極強,特別是在南部的傳統產業,我的英文比起其他前輩來,更是相對要流利、優雅許多。記得歐洲組的組長在開會時總是對我抱有許多期待,逐漸地便連高層也對我產生興趣,不知不覺中我便成了重點培育的對象,甚至考慮派我到義大利的分公司去實習。 因此當我提出離職申請時,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為什麼這樣一個被栽培的重點員工,竟然用這樣的方式回應公司的善意?
只不過待了一年,我便對自己的工作完全失去興趣。我看看辦公室裡的同事,看看已經超過二十年資歷的部門主管,看看自己桌上的報價單、螢幕上的產品編號和售價,看看自己身上那件白色制服夾克和不小心被咖啡灑到袖口的黃色污漬…。 那是我進入職場後第一次任性,我突然從位子上站起身來,往直屬主管臨窗的位子走去,俯下身在他的耳邊輕聲說道:
「我想我可能會離職。」
他臉上錯諤、驚訝的表情,我到今天都還記得。不過是幾天前的事而已吧,他還半開玩笑地對我說我很適合娶義大利女人當老婆,暗示我調派案應該已經是十之八九的事。
我還記得自己在與二名主管向我進行慰留時,曾不知羞恥狂妄地說「其實公司不需要找英文程度太好的人,大部分的工作只要能力一般便足以應付;較適合那種希望能有份安穩收入,生活單純的人。」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不但任性,而且也無知。事實上,公司在沒有我加入之前便相當成功,在我離開之後,甚至變得還更加成功。 我那時只關心自己是不是能順利逃離那個讓我一度感到窒息的環境,從沒考慮過自己在那份工作所扮演的角色,重要性高低,或是學到了些什麼? 等到我回過神來,已經是多年以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沒有我並不會怎麼樣,我的自我感覺良好也只是事後回想起來時,讓人感到羞愧的白目青春。
直到自己有天也變成了主管,才開始明白領導團隊時的為難。 你希望組織裡的每個夥伴都能不斷成長與進步,但當他們到了必須要離開團隊,以便去追求更多突破的時候,你心裡又極度地掙扎,因為大多時候要離開的,通常是那些好不容易才培育成熟,開始可以擔任先發的球員。
我心裡很明白,要與曾二度任性離職,然後在第三份工作誤打誤撞進入旅遊行業,並且一直延續至今的我相遇,大概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但我真心地希望,在我第四度任性地結束自己的旅遊職業生涯之前,可以找到至少一個和二十五歲的我一樣,終於下定決心在一項專業上不斷堅持、鍛煉,直到成為所有人都能認同的專家。
年輕,不應該輕易妥協;有時,也需要勇敢地任性一、二回。
但根據我的親身經驗,最重要的那次成長,反而是在任性之後,下定決心的十年苦功與堅持。
離職不難,也不是一種罪惡。 但比起離開,趁早為自己找到一個歸屬,一個能夠專心致志地成長、成熟、成功的地方,才是每個還在猶豫、懷疑的年輕心靈最重要的任務。
加油!每一位必須要離開的舊夥伴們。
加油!每一位堅守著崗位的老夥伴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