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月底便要前往大溪地,因此決定抽空為安東尼藝廊新添一件高更的畫作;除了假藝術之名來聊聊近日的生活牢騷,也順便應應景。
藝術品收藏,是一項極為昂貴的興趣;而屢創驚人天價的藝術品市場,則讓人不由自主地好奇,這不斷被墊高的天文數字,和藝術品本身的藝術價值,究竟成不成比例? 又或者,這巨大數字所造成的衝擊,會不會最後甚至蓋過了一切光芒,在人們的記憶中只留下昂貴的印象。
今天要談的這幅畫,便是日前傳聞被卡達王室家族以約新台幣 90 億由私人藏家手中購得的高更畫作-Nafea Faa Ipoipo ( When Will You Marry? )
「一幅畫值 90億?」 我妄想著如果我是這位幸運的賣家,收到這筆驚人的財富後,要怎麼樣揮霍,才能花到一毛不剩。
該要有聰明的理財規劃?拜託,現實生活每日精打細算已經夠苦了,在白日夢的世界裡就爽當一回花錢不加思索的超級好野人吧!一幅畫就賣了 90 億耶,就是近半拿去繳稅,也還有 45 億,接下來每年花 1 億,也還可以花 45 年,也就是說平均每天可以花掉 27 萬…
傑夫的白日夢很快地便破滅,因為長期以來對貧窮的恐懼和危機感已經深植在日常生活之中,即使只是憑空想像的暴富,也很難有絲毫的滿足感,因為那是在我理解範圍之外,一種極不真實的富貴。
用金錢來衡量藝術品的價值,難免顯得俗氣;但用來做為介紹畫家高更(Paul Gauguin)的引子,則再合適不過。 因為高更在成為職業畫家之前,是個以炒股票為業的股票經紀人,不只是藝術品,當一個人被財富圍繞時,所有東西的價值都可以用金錢來衡量;至少,他們是如此衷心地希望。
在友人的引薦下結識了當時極為前衛的印象派畫家後,高更的心中開始產生了細微的變化,他對於在股票市場追逐財富的數字遊戲越來越感到厭惡,認為於他而言那是一種極不具意義的生命浪費;他該要加入那群想法新潮,日子僅管過得苦哈哈,但卻擁有獨特見地的畫家行列。
一次股市暴跌,讓高更賠光了積蓄,但他卻絲毫不以為意,乾脆趁機辭了工作,決心成為職業畫家。
看在我們的眼裡,大概會覺得這也沒什麼,不就是一個中年失業然後被迫轉行的大叔;但很多時候常常被乎略掉的,是深埋在他心中那叢嚮往非凡生命的火苗,如何逐漸地燒旺他對藝術的熱情,也燒化了他對金錢的欲望。
那是一股燃燒生命的熱情,一顆你希望自己有天也能夠尋回的初心。 高更的畫作於我,是一種對普世價值觀的解脫,提醒著我生命之中,有著比累積財富更值得去追求的事物。
有沒有那一件事,是讓我即使放棄所有,也想要去做的?
某種程度上,我很羡慕那些雖然窮,但卻完全擁有自己生命的人。因為不管我再怎麼浪漫,我沒有放棄一切的膽量,也沒有值得去孤注一擲的夢想。 換句話說,我是個極普通的人,有著成千上萬的同伴,以近乎相同的方式不斷地重覆著每一天的流程,然後偶爾在看到或聽到令人啟發的事物時,思緒才會短路,好奇會不會有一天,自己的生命也能出現讓人失聲尖叫的高潮?
拋下妻兒一個人跑到大溪地去的高更,大概稱不上是個好男人;但作為一名藝術家,他用生命去實踐自己的理想,最後不但娶了土著為妻,也病死在偏鄉島嶼上。 這幅據傳賣價高達 90 億的畫,在 1893 年時,高更為了籌措生活費和旅費,以 1,500 法郎的價格在巴黎畫廊的展示會裡販售;這個金額,大約是法國當時一個上班族一整年的收入。 若以今日法國的人均所得來看,差不多也就是 130 萬台幣,連傑夫願意的話,都可以買的起。 但今天想要擁有一幅高更,口袋不光只要深,而且還要是哆拉A夢的次元口袋才掏得出足夠的鈔票來…
這畫的賣家是前蘇富比拍賣公司的執行長 Rudolf Staechelin 家族所擁用,並長期出借給瑞士巴賽爾(Basel)的現代美術館(Kunstmuseum)展出近五十年。 這些人當然不可能會缺錢,但當一幅畫的價格可以被炒作到 90 億時,便連這些頻繁經手珍稀藝術品的專業級收藏家們,也終於忍受不了誘惑,決定拿畫去換現金。
於是這幅高更的油畫,將從阿爾卑斯山的山城,移民到沙漠裡的金錢坑。一個是少了 90 億也不覺痛癢,一個則是多了 90 億也不會有和傑夫一樣的困擾;瑞士的金融業何其發達,一張畫拿去換三代也花不完的財富,怎不划算?
如果我也有一幅高更的畫可以賣,相信我,我絕對不會有半點猶豫;因為比起擁有畫來說,錢對傑夫這種大俗人來說,要實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