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隆~咚隆~咚隆~~~」沉厚的鐘聲由高聳的塔樓頂端向四面八方播散開來,正佇立在聖馬可廣場上的我,被震耳欲聾的巨大聲響給吸引,不由自主地將目光由道奇宮的迴廊移轉到大教堂旁那座拔地而起的錐頂鐘樓。
聖馬可廣場和一般歐洲常見的方型大廣場不同,而是像英文字 L 般的格局設計。較短的那條腿,一般稱作為小廣場(Piazzetta),將拜占庭風格的聖馬可大教堂與亞得里亞海串連在一起。 由外往內走去,左轉九十度便是較長的那條腿,大廣場的所在地;由大教堂一直延伸到盡頭的科雷爾博物館(Museo Correr)。 很特殊地,大廣場並不是平行直線的設計,而是採不規則的梯型,在廣場另一端其實比起教堂這一側要窄上許多。 這個有趣的設計,讓聖馬可廣場看起來比它實際的長度還要長;地面上十五世紀時用來區分擺攤商販的格狀瓷磚,又更強化了這拉長的視覺效果。
.
鐘聲戛然而止,廣場上的人聲再次鼎沸,我回過神來繼續和團友們分享我所知道關於這座城市的故事,以及我在這裏曾經歷過的點滴。
威尼斯,是個讓我又愛又恨的地方。我喜歡這島上的一切,因為許多原本平凡無奇的事物,一但擺進這個恍如時空錯置的浪漫城市,那怕是再無趣的東西,彷彿都能變得引人入勝。 當然,前題是你必須要能先將自己釋放,然後才有可能真正地去感受她的絕代風華。這是我在旅行多年,一直到和南極相遇後,才終於慢慢領悟的重要道理。
許多時候,我們總是著急地在旅途中用相機捕捉各種精彩畫面(事實上,我們也無法確定是否精彩,反正先拍了再說),但卻經常忽略了周遭正在發生的各種驚喜。更重要的,是在觀光行程結束之後,你,和這座城市產生了什麼樣的交集? 你是單純地在清單上又劃掉了一個該去的地方,還是為人生增加了多一處值得反覆追憶的美好片段? 旅行,該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往往因人而異。 每一趟旅程,隨著主客觀條件的異同,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可這也是我為什麼熱愛旅行的原因之一,因為不管同樣的地方已經去過了幾次,每一回的舊地重遊總是能帶給我不同的感受。
世界不會因為誰而停止轉動,因此那怕前後只相差了一秒鐘,時空也不會是完全相同的。 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不會是同一個人,昨天的威尼斯和今天的威尼斯也不會毫無差異。 不斷變化中的我和不斷變化中的城市,一而再,再而三地重逢;在異鄉的巷弄裏尋找曾經的那份熟悉,也探索著尚未被發現的新意。
喜歡威尼斯,是因為這裏從不缺少故事的主題;每次造訪,總會感覺意猶未盡。一踏進水都,隨處皆能看見這座城市的象徵-「一頭長著翅膀的獅子」。翼獅將牠的爪子安放在一本翻開的書本上頭,題詞以拉丁文寫著「Pax tibi Marce, evangelista meus / 願平安與你同在,馬可,我的佈道人。」 根據傳說,這幾個字是當年聖馬可抵達威尼斯時,天使顯靈所對他說的話,並預言將來他的遺體會在此長息。 這個杜撰的傳說(無法證實,即屬杜撰?),後來成了威尼斯人前往埃及的亞歷山卓將聖馬可的遺體盜運回水都並重新安葬在聖馬可大教堂的藉口。(這個盜運遺體的故事,亦可在教堂入口處門楣的壁畫上來欣賞)
討厭威尼斯,則是因為交通不便。對於經常必須帶著一票旅客和成堆行李前往的傑夫來說,威尼斯是不便程度排名前三的城市之一。進城的許可證、接駁船的安排、行李收送的過程、中文導遊素質平庸…,我向來不屬於愛瞎操心的類型,但碰上威尼斯時,我總忍不住地會多叮嚀、嘮叨幾句,好確保水都的行程順利。 僅管有些不方便,可卻從來沒有影響我對她的喜愛。
.

威尼斯大致上的模樣,幾個世紀以來並沒有太大的改變。運河上搖櫓的貢多拉船夫和一艘艘漆著亮黑色的鳳尾船穿梭在迷宮般的水道上,兩側的房舍時遠時近,河面時窄時寬。斑駁陸離的牆面上有些爬滿了藤蔓,有些則掛吊著成排的曬衣。 忘了頭頂上正穿越的是今天的第幾座石造拱橋,橋上遊人的相機所對準的,不知是張大了嘴微笑著的乘客,亦或是穿著招牌黑白條紋短衫的搖櫓人? 細長的一葉輕舟上載著六、七個興奮地左顧右盼,忙得不可開交的過客;身手矯健的船夫則是神情一派輕鬆地扭腰、甩身、頓足、搖櫓,時不時還能啍上幾句歌謠。這一連串的動作流暢地彷彿他們並不是在划船,而是在進行一場演出;令人不禁猜想,唱歌會不會是貢多拉船夫這項職業所必備的基本技能之一?
.
威尼斯的黑色鳳尾船(Gondola)長約 1.2 米,重約 635 公斤;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即便航行在不平靜的水面上,它仍能出色地保持平穩。 負責駕船的貢多拉船夫站在船尾左側的平台上,雙手握著靠放在右側船舷上的長櫓,划動著小船前行。 倘若留心觀察,會發現每艘鳳尾船在航行時,幾乎清一色地向左傾,這是由於鳳尾船的船身設計皆是向右彎曲,與船夫站立的位置相對應,以抵消右側搖櫓所導致船隻行進時易於偏向左方的情況。

位於船首像是大鐮刀般的金屬片,是傳統鳳尾船上頭唯一可以找到的的金屬。 這塊金屬飾物叫做 ferro di prua,翻成中文,即是船頭的鐵片;這是威尼斯最具特色的代表性物事之一。 這塊船頭鐵的造型有著象徵性的含意,彎曲的形狀代表的是威尼斯的大運河(Grand Canal),上頭六顆齒般的部分,則是威尼斯的六個區域。 而船頭鐵的整體造型,則像是當年總督大人們頭上那頂狀似長靴的帽子。
這些關於水都歷史的趣味,從威尼斯共和國當年的紋章(Coat of Arms)便能略微窺見一二。
回到了聖馬可廣場一旁的埠頭,攙扶著插在水面的木樁,大步一躍地下了船。我期待著太陽下山後水都的迷濛暮色,晨昏變換之間的美,對我而言最為迷人,因為這些畫面能停留的時間極短,稍縱即逝。
.
在威尼斯,似乎總有說不完的故事;今次,就在這裏停筆吧。
.
.
既美丽又沧桑的威尼斯曾经是我最喜爱的城市之一!可惜的是,近年来常常游人多如过江之鲫、人满为患的这座城市已不再是我的最爱!最近这些年,自己也曾多次旧地重游。试图和尝试再次对它坠入情网,可是,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原来。。。我已移情别恋!
嗯,那樣很正常,我也經常一個不留心就移情別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