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深秋南法行的首站,我們一行人來到了法國南部的大城–里昂 Lyon,這裏是僅次於巴黎和馬賽,全法國人口第三多的大城市;但很有趣的是,走出 TGV 車站,街上的人車皆少,這美食之都,在這秋風蕭颯的季節,竟顯得有幾分冷清。
我將眾人安頓在車站內的一角,獨自一人先到外頭去找車,豈知整個停車場空盪盪的,只有零星的幾部大巴停在裏頭。我遍尋不著該來接團的15人座廂型車,於是趕忙撥了電話給當地車行,好詢問清楚司機的下落。 在法語和英語並用,糾纏了十數分鐘,並連番換了幾個人答話後,終於搞明白我會找不到車的原因;來接團的,原來並不是預定的15人座,而是輛50人座的遊覽巴士;空曠的停車場上那部暗紅色的大巴,便是準備用來載我們六人的交通工具。 11月的里昂,不但車外冷清,便連車內也跟著唱起了空城計。
里昂除了是個美食之都,過去也是法國重要的絲綢交易中心,當地的絲綢以印花工藝聞名,也是首部自動化織布機的誕生地。 絲綢最初是由拜占庭僧侶引入歐洲,在十六紀時里昂成為了絲路商貿路線上的一個重要集散地;在那個絲綢與黃金和白銀同樣高貴的年代,大批的商人來到里昂進行絲綢買賣,一家接著一家的絲綢工坊在這裏日以繼夜地生產各式各樣的絲綢織品,純白如雪的絲,也開始有了不同的色彩和圖樣。
雖然曾經是絲綢重鎮,但今天在里昂的街頭,卻已不太容易找到販賣絲綢的專賣店,隨著絲路走入歷史,里昂的絲綢也成了昨日的記憶,只剩下 Croix Rousse 還能找到刻意保存下來的舊織坊。 在市區裏,只有 L’Atelier de Soierie 這家百年老店還能稍微窺見里昂的絲綢印花工藝,因此我特意造訪了這家藏身在巷弄裏的絲綢店,並陪著乾媽挑了一條由博物館獨家授權,以莫內的畫作「睡蓮」為主題的印花絲巾。 產業的變化之快,猶如四季更迭,在這個曾有 City of Silk 別名的城市,如今想買條像樣的絲巾,竟還不太容易。
沒了絲的里昂,現又是靠些什麼立足? 其實里昂是僅次於巴黎,全法國第二富的城市,GDP產值高達620億歐元。高科技業、生技業、製藥業… 里昂並沒有隨著絲綢的沒落而消沉,而是與時俱進,另謀了其他有發展潛力的新出路。
相較於早已沒落的絲綢業,里昂的美食可從來沒有蕭條過。有許多法國名廚皆是由里昂發跡,而其中名氣最響亮的,便是保羅.鮑庫斯 Paul Bocuse,他的肖像,也和其他許多里昂的知名人物,一同被彩繪在舊城區的那面著名的藝術牆上。
里昂的道地法式鄉村料理更是一絕,例如清淡爽口的里昂沙拉 Salade Lyonnaise,里昂香腸 Saucisson de Lyon,小牛頭肉、小牛肝…等,都是讓人嚐過便難以忘懷的美妙滋味。 在里昂的午餐,我便挑了一家當地的知名餐館 Cafe Comptoir Abel 來打牙祭。 滿桌的食物不但讓我吃得心滿意足,便連不怎麼愛吃沙拉的乾媽,都直誇里昂沙拉的味道極好,讓她接連吃了好幾盤。 此外牛肝其實是種不容易做得好吃的食材,但這店裏的牛肝料理卻讓人驚豔,直到旅途的尾聲,仍然對它印象深刻,每每提及便讚不絕口。
在里昂短暫停留的這兩天,我們沒做太多的觀光活動,而是隨性地在城區裏遊走、漫步,討論著為什麼法文將世上所有的事物都冠上了性別,為什麼隆河 Rhône 是男性,而索恩河 Saône 卻是女的?
深秋里昂的美,像是情緒起伏讓人捉摸不定的少婦,今日還濃妝豔抹笑盈盈地光彩見人,次日便蒙起臉來讓人只能隔著層紗窺看。 11月中旬的里昂,有薄酒萊新酒,有里昂沙拉,有小牛肝,還有隆河邊整排點綴著橘黃秋葉的法國梧桐。
是葉落知秋? 亦或是葉落歸秋?
我人在里昂,心在卻他方。
【2012.深秋.里昂行旅影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