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篇文章的標題,其實我糾結了好一會兒。因為早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前,我便已經淡出領隊的工作;而在解封以後,到目前為止也只帶了一團,要在這麼少的實務經驗中汲取出值得分享的內容,甚至冠上「二十一世紀帶團指南」這樣誇大的標題,一點都不符合我向來低調謙遜的作風。但由於興起撰寫這篇文章的念頭源於日前帶團的過程中,親身感受到科技如何改變了領隊的工作方式,因此決定為自己寫一篇指南,順便將這次久違的帶團心得給記錄下來。
Location Service 地圖定位工具
在工作的過程中利用 LINE 或者 WhatsApp 的聊天群組功能來進行交談或者交換資訊已經是極為普遍的現象,而這項功能對專業領隊來說自然也成為了其和團員間相互溝通的絕佳管道。但我在這次的工作過程中發現,比起聊天群組來,這兩個 App 中所內建的「Location 分享功能」 其實更值得充分利用。
領隊在帶團的過程中,找不到人(團員)或者找不到車(遊覽巴士),是最令人苦惱的事情之一;即便是聯絡上了,但到底彼此相距多遠?分別在什麼地方?對於不熟悉當地情況的團員或領隊來說,其實很難用三言兩語把周遭的環境給交代清楚。例如這回在倫敦,有一天的晚餐應客戶的要求安排在一間位於 Soho 區的餐廳,但 49 人座的大巴根本不可能開進 Soho 狹窄的街道內,因此只能暫停於附近徒步約十來分鐘的主要道路邊上。找到地方暫停,讓團員下車是一個挑戰,吃完飯後要和司機聯絡,並且約好地方讓團員上車,則是另一個挑戰。在像 Soho 這樣一個只能人等車的地點,要讓嬌貴的 VIP 們在零度的氣溫下等候巴士抵達,如果無法充分掌握司機的所在位置,便很可能因為弄錯地點而不小心錯過彼此。但多虧了 WhatsApp 的 Location Share 功能,我和司機可以發送彼此的即時位置給對方,因而大幅地減低了錯過彼此的機率;而當客戶質疑地問說「等一下就到是多久?十五、三十分鐘嗎?」時,由於 Location 地圖上顯示司機就在一個街口外,我因此能自信地回答說:「再幾分鐘就到,車子已經在附近…」;話才剛說完沒多久,車子便朝眾人駛來。
由於同樣的 Location 功能,在 LINE 上頭也有,於是我不禁好奇,如果連找車這件事情都變得這麼容易,那找人的過程不是會更輕鬆嗎?只要團員彼此有加 LINE 或者在群組內,當走丟或者需要更換集合地點的情況發生時,透過在群組內分享新的 location 資訊,團員就能跟著導航指引前往和團體會合,如果連看地圖也不會走,那就把自己的位置發給領隊,讓領隊去找你。
或許是因為太久沒帶團了吧,這個內建在 LINE 和 WhatsApp 的 Location 分享功能,我一直沒有使用過。但在這次實際親身體驗後,一試成主顧,認定這是未來從事領隊工作必備的科技知識和工具之一;當然前提是領隊的角色不會完全被人工智慧給取代。
ChatGPT 2.0 + GuideGPT
記得數年前決定從領隊工作淡出時,最主要的考量,是覺得長線領隊職涯的地板雖然比一般工作高,但天花板卻很低,不論你怎麼精進,市場的行情就是那樣,不會因為你累積了十年、二十年的資歷而有所差異;口碑好的領隊了不起是比別人多一些接團的機會,但除非像宋七力一樣會分身術,一年也就只有十二個月可以帶團,更別提過了中年以後必須面臨體力下降,甚至越老越不值錢的殘酷現實。年輕時還可以安慰自己說賺錢順便探索世界,但隨著年歲增長,你會身不由己地開始產生懷疑,所剩無多的精華歲月,難道要全部押注在這個沒有更多成長空間的角色上嗎?這也是為什麼我從很早以前便打定主意,告訴自己領隊工作只能當作兼職和興趣,而不能作為職涯規劃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在去年夏天意外提前離開正規職場後,目前生活中唯一可以稱為「工作」的,便只剩下「帶團」這件事了。 儘管依舊沒有在這個角色上投資太多時間和資源的打算,但我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找到新的專業領域之前,領隊的身份是我唯一可以和職場保持連結的紐帶,那怕一年可能只帶一、兩團,也會比完全從職場中抽離的隔絕狀態要理想。既然領隊工作(兼職)有可能持續下去,我便也忍不住想去重新檢視,在未來,領隊究竟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
最近火紅的人工智慧科技 ChatGPT 在全球引起了極大量的討論,這個可以模仿真人語調回答問題的聊天機器人,被視為是擁有將徹底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重大技術突破,學生用它幫忙寫論文、工程師用它寫程式、企業用它替代客服人員、甚至有人嘗試把它當成知己,對它傾訴心中不可告人的苦楚和秘密。於是我不禁好奇,如果 ChatGPT 的技術持續地進步並且被整合到各種現有的軟體和服務中,會不會有天出現只要開口對手機的 app 提問,一個專門為介紹旅遊景點資訊而設計的 GuideGPT 人工智慧導覽服務便會召喚出一名虛擬導遊來,除了講述關於景點的資訊,也能回答你提出的各種問題。比起詢問領隊或者導遊,我猜未來的旅客或許會更習慣對著自己的手機問問題,這某種程度上其實解決了領隊和導遊專業知識素質參差不齊的問題,比起要去記誦關於造訪景點的大量資訊,未來的領隊和導遊需要的技能可能更趨近於編劇和活動策劃人員,如何將旅遊和景點參觀的過程串接成一個能夠讓旅客「參與」並且樂在其中猶如故事般的完整體驗,將會是判斷其能力優劣的重要標準。
即使 GuideGPT 什麼時候會問世,甚至會不會問世都還是未知數,我仍真心認為領隊和導遊都已經到了必須思考如何在人工智慧日漸普及的時代提高自己附加價值的關鍵時刻。如果有天領隊的工作只剩下幫忙翻譯、張羅行李、找廁所、打點團員吃飯和睡覺這類事情,又要怎麼提高收入的天花板?在巴黎,有執照的專業導遊一天八小時的費用高達 500 歐元,超時的費用每小時 60 歐元,但台灣的領隊每天的工時經常超過 12 小時(責任制),時薪換算下來可能還不到導遊的一半,也無怪乎有那麼多領隊寧願花費最多心思在團員購物的 KB(回扣),而不是他們的旅遊體驗上了。
講一個只有你能說的故事
年初一位友人對我感歎地說,如果時間能夠重來,她或許不會選擇旅遊業,因為覺得這個行業的人很不受客戶尊重。她指的,當然是極少數的案例,但可能由於受辱的感受太強烈了,因此令她一次又一次地懷疑人生。對於她的觀點,我其實同意也不同意。刁蠻不講理的客戶我雖然也沒少遇見過,但我在旅遊業的職涯發展過程中不僅受到了很多前輩和客戶的關照,也一直被尊重地對待;就連我任性地決定離開職場,也同樣得到包括僱主在內多數人的理解和祝福。你在乎的人,願意去理解你的苦衷或想法,就是對你的尊重;至於那些不在乎你,你也不在乎他們的人,對你尊重不尊重,老實說一點都不要緊。人生苦短,心思要盡量放在那些自己在乎的人身上才划算。
我想表達的是,領隊的工作雖然必須面對人,但任務的核心是確保行程能按計劃進行,如果能讓團員喜歡自己當然更好,但那並非領隊執行業務過程中最主要的工作。比起討好團員來,如何讓一趟旅行成為旅客日後回憶時能夠津津樂道的精彩故事,對未來專業能力越來越不容易展現的領隊而言(GuideGPT 的問世、進化的導遊),會是更重要的一門功課。例如擅長說故事的前商業周刊執行長王文靜所創辦的品味私塾,就把說故事的能力發揮到淋漓盡致,把一趟旅行中的每個環節設計成各種和文化、歷史以及藝術相關的體驗,過程不僅劇情緊湊、高潮迭起,也確保最後所呈現出的作品是一個他人無法輕易複製的獨特旅行故事。
人工智慧或許能回答旅客許多關於景點的問題,但我想距離領隊的工作被完全取代的日子應該還相當遙遠,畢竟有些旅程中的麻煩事更適合由「人」來處理。但如果領隊的功能有天被降為「打雜」般角色時,還能找到優秀的人投身這個行業嗎?
為了避免有天淪為雜工的下場,我認為比起許多技術性和操作面上的問題,未來領隊最需要培養的能力,恐怕是「說故事」的本領。因為不論科技如何進步,人們都會想聽到一則好故事,而能滿足旅客這項需求的領隊,永遠都不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