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時,David 拿 Silversea 新寄來的 2022 年曆給我,順便閒聊了一會兒今年在股市投資的心得。當他提到長榮海運一共發了四十個月的年終時,我還以為他講錯了,之前網上流傳的數字明明是二十,怎麼可能會差這麼多?
讀完新聞後的反應,羨慕和嫉妒,好像都有一點,但也同時夾雜著幾分感慨;在很賺錢的公司或產業工作,那怕只是龐大組織中的一根小螺絲、新螺絲,在鴻運當頭時,也能有機會跟著一起雞犬升天。會這麼想,倒不是怨歎旅遊業的待遇不好,儘管當初是意外踏入這個行業,但十幾年下來也因為這份工作得到了許多無法以金額衡量的收穫;即使在知道將來有天能領到四十個月年終的前提下,時光倒流讓我重新選擇,我大概還是會選擇郵輪艙房,而不是四十呎貨櫃。我感慨的,是因為疫情衝擊而因此前途黯淡的旅遊從業人員,在加薪和年終等字眼頻繁出現的年末時刻,有多少人會萌生不如歸去的衝動?
古諺云,男怕入錯行。對許多剛入行或者像我這般已經入行很久的旅業人來說,疫情所帶來的衝擊雖大,但仍屬於可控的範圍;剛入行的可以趁早轉行,已經深陷其中的反正無處可去,因此只能毫不猶豫地堅持到底。最尷尬的一群人,是入行時間不長不短,三十出頭的年紀談退休太早,要回過頭和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競爭同一份職缺又好像有點太老,但又怕繼續待在旅行社會浪費掉自己人生最精華的幾年歲月,他們看到長榮狂發四十個月年終的新聞時,心中的感慨應該比我還多吧!
上個月公司有位年輕的同仁申請了留職停薪,雖然理由是要返鄉照顧母親,但我總隱約覺得那或許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甚至可能只是一帖催化劑,在母親的身體復原後,他要面對的,則是他那顆早就按捺不住,想要振翅飛翔的心。儘管不方便說出口,但我卻打從心底希望他能利用這次機會到其他的行業挑戰看看;如果真如各大投顧的預測,海運起碼旺到 2022 年底,那投履歷表到長榮其實也蠻符合邏輯的,說不定他也能躬逢其盛,親身體驗被幾十個月的年終「砸醒」,究竟是什麼滋味。
對於已經順利打穩基礎的我來說,消極等待疫情結束的成本其實相對有限,但對像這位申請留停的年輕同仁而言,每多一個月的空轉,都是一種消耗。公司如果不賺錢,員工的收入自然也不會亮眼,公司如果無法成長,員工所能擁有的舞台也同樣會跟著受限。因此不論有沒有更高的抱負,在這個旅遊業被迫荒廢空轉的當下,我真心認為年輕的一代真的都應該勇敢地走出去,最起碼試試自己的極限和能耐。反正旅遊業海納百川,什麼時候懷念想要重新加入都沒有困難,但寶貴的青春歲月,一去不復返。
我和四十個月的年終大概是此生無緣了,加油,希望明年被錢「砸醒」的幸運兒中有你。
你早就領過無數次的40個月了!
呵呵~,把旅費全算進去的話,還真領過好幾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