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超前部署鎖國封境抗疫迄今,發展似乎也隨著夏天的即將結束而進入一個新的分水嶺。阿中部長日前受訪時透露,其確實有在模擬若秋冬爆發第二波疫情的應變計劃,在國境短期內難以開放的狀態下,經營出境旅行社的老闆們於是也就成了和船員一同受困極地的謝克頓船長那般,面臨了如何帶領眾人生存和脫困的艱巨挑戰。
會想到謝克頓,是因為此刻業者們坐吃山空的情況和受困極地的探險隊必須靠船上預先儲備的糧食以及獵捕海豹、企鵝來維繫生命這點極其相像。但謝克頓的故事之所以動人,其之所以能以失敗者之姿名留青史,是因為他不但自己順利生還了,而且過程堅決連一個夥伴也不願放棄;特別是在不斷惡化的環境下,仍不允許自己和夥伴們意志消沉或放棄希望。
要求旅行社的業主們以謝克頓作為榜樣,一個夥伴也不放棄,標準確實是設得太高了一些;更何況謝克頓他們還有海豹和企鵝可以獵,但很多業者現在除了老本,根本什麼都沒有得吃。一位日前被資遣,曾經帶團去過南極的同業後輩感歎地說「我們也想要一個謝克頓!」。
可要當旅遊業的謝克頓,似乎也不是那麼簡單。因為不裁員僅是最基本的條件,要如何讓受困的眾人依舊維持紀律、如常作息,並且對未來懷抱希望,才是身處「絕境」中最困難的任務。而要想帶給其他人希望,自己就必須先展現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堅定信念和誠意;置之死地而後生,許多時候往往淪為犧牲員工的生計好換取公司未來的存續,但真要企業主將優先順序對調,似乎也過於蠻橫不講理;如果知道眼前的坑洞深不見底,即使把剩下來的錢全部搭進去也不夠賠的話,憑什麼要求人家往火坑裡跳?
也許是已經有了覺悟吧,台灣國境無限期封鎖的新聞標題,不再讓我感到訝異或憂心;與其一次次將解禁的時間往後延,倒不如像這樣直截了當地向民眾挑明台灣的防疫方式在疫苗問世全球疫情減緩以前,旅遊禁令幾無解除的可能。旅遊業者也應該要開始認真地去評估市場和自身的情況,以便擬定因應的措施和計劃,不該再指望靠政府的紓困和救濟來度過危機了!
倘若這是一場烈焰滔天的森林大火,或一道迎面撲來的海嘯巨浪,有人會呆在原地不動等候救援嗎?新聞媒體報導安心旅遊補助如果在九月因經費用磬提前結束,十月就預期將出現旅行社的倒閉潮,這令我不禁好奇,旅行社的倒閉潮和蛋撻店的倒閉潮有什麼不一樣嗎?就算近四千家業者真的倒掉一半,造成逾萬人面臨失業的情況,台灣的經濟會因此就受到衝擊嗎?當市場因為特殊原因不需要這麼多旅行社的時候,不堪虧損的業者選擇縮減規模、停業或者乾脆退出市場,和蛋撻熱潮退燒後,蛋撻店大量關門的市場供需調節現象,似乎也並無二致。
假如謝克頓是被困在一個沒有企鵝和海豹的南極,那麼從船艙內搶救出來的糧食,便如同是沙漏中不斷流瀉的沙粒,以充滿視覺張力的效果,每天為他們所剩餘的時間倒數計時。身處此種情況的謝克頓,不知又會否有什麼不同的作為呢?他還能夠奇蹟式地帶領全員生還嗎?
如果沒有海豹和企鵝,我猜謝克頓大概不要說帶領全員生還,說不定連自己都無法脫困。好在旅遊業的謝克頓們所面臨的挑戰比較不那麼嚴峻,而且也無關人命,只要盤點好手中的資源並且擬定度冬的計劃,要同時保住員工生計和公司未來的可能性還是挺高的。
至於要不要當謝克頓,那就是個人自己的選擇了。如同蛋撻店業主選擇收攤沒有人會因此怪罪他們不負責任、沒有照顧員工生計一般,旅行社業者為了生存所進行的各種自救措施,又何須用放大鏡來加以檢視?不論對經營造成衝擊的原因為何,企業根據所面對的情況進行應變和調整,不也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情嗎?
但如果情況有天惡化到我必須從私人口袋掏錢出來才能保住所有人的生計時,我會願意嗎?
在猶豫了三秒之後…
果然,我不配當謝克頓。英雄,還是讓口袋深的人負責扮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