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初得知 Edie Rodrigues 辭去 Crystal Cruises 的 CEO 職務時,心裡著實嚇了一跳。儘管預期近期會有一波大幅度的人事改組,但卻從未料到會連 CEO 都給換了。這位一手促成雲頂買下 Crystal,隨後又主導了一連串極具野心的擴張計劃的女性執行長,近年幾乎成了 Crystal 的臉面人物。也正因為如此,她的突然去職,讓我不由得心生疑竇,究竟是真如她所宣稱的那般,出現了一個讓她無法抗拒的新機會?還是發現苗頭不對,所以乾脆提前下船?又或者根本是被雲頂高層給逼退?
真相為何,大概除了當事人之外無從得知。但在她的新東家和新職務終於揭曉後,我排除了她是因為遇見了令人難以抗拒的新機會而離開的可能性。從一個獨攬大權,誇口要將 Crystal 打造成陸海空全方位奢華品牌的 CEO,到轉赴 Ponant 為了她而量身新設的美洲品牌主席與特別顧問(Americas brand chairman and corporate special adviser)這樣一個沒有實權的職務,怎麼看都不像是會令人興奮不已而且無法抗拒的機會。因此她的離開,某種程度上透露了 Crystal 正在面臨的困局和挑戰。

新任的 CEO 資歷倒也完整,今年 58 歲的 Tom Wolber 在迪士尼集團內累積了逾 20 年的經驗,2004 到 2013 年這段期間則是 Disney Cruise Line 的 Senior Vice President Operations。但德國籍的 Wolber 和 Rodrigues 在管理和領導風格上應該會有明顯的差異,雲頂新下的這帖藥,或許便是想透過更務實、穩健的步調來逐步改善 Crystal 的經營體質。執行長從一個作風高調的美國女性換成一名行事低調的德國男性,其實倒也沒有什麼好壞優劣之分,因為不管換誰做,成功的前提都是必須雲頂願意繼續投入擴充所需的大筆資金。
Skye is the limit?
2017 年十月正式首航的 Crystal Skye,是讓傑夫最為納悶的一個事業項目,因為比起航空事業,Crystal 更迫切需要的是一艘新船,而不是進軍陌生的私人包機領域。Crystal Skye 原本的規劃是 Air Cruise,用改裝過的豪華波音 777 飛機來提供各種旅遊行程。但除了非洲和大洋洲之外,似乎其他地區都已經有航空業者能提供品質不錯的機內艙等,因此在銷售不如預期的情況下,Crystal Skye 變成了以 charter 包租形式提供服務的商品,鎖定的目標市場也移到了中國。(除了土豪國,其他地方大概也很難找到足夠多的人埋單…)

一架 Boeing 777 的平均價格大約在 3 億美元上下,但除了購機的成本,要養一架飛機的相關開銷也很驚人。飛機在天上飛的時候要錢,平時不飛的時候也要錢。能載十幾人的私人灣流噴射飛機是一回事,但改裝後還能載 88 人的波音 777 客機則完全是另一回事。雖然有 Four Seasons 的 private jet 當案例,讓這樣一個大膽的計劃不見得會行不通;但即便 idea 可行,也得要有能力去執行,並且和市場上的其他業者競爭。Four Seasons 使用的是 Boeing 757 的機型,整架飛機只載客 52 名(比 Crystal 少 40%),加上集團在全球的飯店資源和品牌優勢,Crystal Skye 要搶食其市佔的難度之高,自然不在話下。

如果這些錢,可以改投入讓造價約 2 億美元的探險船 Crystal Endeavor 能如期竣工,而不是兩度宣布延後到 2019 年才推出的話(屆時看苗頭不對,第三度延期也不讓人意外),也許水晶郵輪的前景就不會像這般晦澀、滿布疑雲了。
2015 年以現金 5.5 億美元從日本 NYK 手中買下 Crystal Cruises 這個有 25 年歷史的頂級郵輪品牌,雲頂香港自然希望這筆投資能夠帶來豐厚的未來收益。但日本人為什麼願意把辛苦經營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知名品牌賣掉變現?這自然是在謹慎評估後,認為將品牌賣掉所能產生的收益遠高出繼續經營的收益。在商言商,既然不願再投入資金建造新船,經營兩艘舊船的情況下又只能獲得負的現金流(虧損),倒不如賣給有心接手的人,讓這個好不容易建立的著名品牌得以延續下去。日本人做不下去的,不見得別人就沒法做,夏普(Sharp)就是活生生的案例。因此雖然市場上的雜音很多,我仍覺得 Crystal 能夠找到一個肯下重本投資的新主人,是這個已經出現疲老姿態的品牌重返榮耀的最好機會。
但兩年的時間過去了,在 Crystal Skye 的波音 777 飛機正式航向天際的這一刻,我對 Crystal 的興趣卻降到了最低點。或許是因為信奉 Sky is the limit,所以什麼都勇敢地去挑戰,哪怕是自己完全陌生的領域。但套一句最近挺流行的經營智慧,在這個時代,有時知道自己什麼不該做,比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更重要。
The number talks
就我私人的看法,水晶郵輪的未來,和私人飛機或者河輪都沒什麼太大相關,這些不過都是投資金額相對較低,而且能快速付諸實行的“虛榮項目”。真正翻轉的關鍵,是模仿橫空出世的 Viking Cruises,趕在幾年內一鼓作氣地快速建立年輕的船隊。Crystal 已經數度延後的 Exclusive class 新船,據其所稱將有 117,000 噸,卻只打算載客 1,000 名(Oceania 的 Marina 只有 66,000 噸,卻能載客 1,258 名;Viking 的船隊皆為 47,000 噸,卻也能載客 930 名)。這樣的一艘船,當然是“Exclusively Luxury”,但經營事業不能只靠噱頭和口號,對於付諸實行的可能性和其所具備的商業價值都要一併納入考量。

「如果真的造出了這樣一艘船,我一定會很想去搭搭看,體驗一下。但如果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我會選擇把自己的錢押在 Viking 的身上,因為他們的 Business strategy 顯然聰明多了。」
選擇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需要勇氣和膽量;在商業的世界裡,還代表著大筆的金錢和資源。但有時候那條沒人走的路,不見得是真的沒人走,而是在經過通盤考量後,覺得不該往那裡走…。也許 Crystal 此刻最需要的,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豪邁計劃,而是想一想自己的 Limit 在那裡,然後開始把資源集中在最有機會成功的項目上。
目前雲頂香港的股價為 2 塊港幣,總市值 176 億港幣,換算成美元後也就差不多 22 億。也許是市場對於其前景有疑慮,雲頂香港的淨值其實有 48 億美元,但股價卻因連續兩年虧損而一直低迷。同樣是經營郵輪事業,NCLH 的 Price-to-book ratio 是 2.7,龍頭 Carnival 集團也有 2.1;Genting HK 的 0.5 一部分反應的是市場的疑慮,另一方面則是由於七成以上的股份掌握在主席林國泰家族的手中,在外流通的比例其實有限,因此即使股價一時低迷,倒也不影響其經營的體質和方向。

但從雲頂香港近兩年的財報數字來看,林國泰家族會願意為了重振 Crystal 再拿出多少錢來,實在也很難判斷。因為即便舉債的能力再強,要同時針對 Star Cruises、Dream Cruises 和 Crystal Cruises 三個品牌進行高額投資的難度和風險,對雲頂香港來說也是件極為吃力的事。
若包含十一月開始加入服役的 World Dream(150,000 噸 / 載客數 3,360 名)在內,單是 Dream Cruises 一個品牌,雲頂香港便已經投入近 20 億美元;前些日子又宣布了將為 Star Cruises 建造 2 艘 200,000 噸的新船(分別於 2020、2021 年下水),以每艘預估造價 11 億美元來推算,雲頂香港將必須再額外投入 22 億美元在 Star 這個品牌上。
這大概說明了為什麼 Crystal 的 Exclusive 會被延到 2022 年才下水(如果沒有再次延期或取消的話),說到底,Crystal 畢竟不是親生的孩子,實際經營亦需高度仰賴“外人”之手(總部在邁阿密),真要下 10 億、20 億美元的大注時,猶豫也是人之常情。
如果這 20 億美元,可以改用來建造 4~5 艘 60,000 噸,但僅載客 600~700 名的頂級新船;也許幾年後的 Crystal 所呈現的,會是一幅完全不一樣的美麗風景。
找來了生性務實的德國佬 Tom Wolber 後,我的一派遐想,不知會否有竟應驗成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