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 2016-2017 Cruise Industry News Annual Report 的統計報告,銀海郵輪(Silversea Cruises)仍然是目前「規模」最大的「頂級郵輪」業者。 擁有 8 艘船的銀海郵輪相較其他業者來,更能穩定地全年提供消費者各種不同的多樣行程。
雖然市場上「郵輪」的數量很多,但在 Luxury 的類別,其實是不用十根手指頭便能全數完的程度。除 Silversea 外,被歸類到頂級郵輪品牌的,還有 Crystal(第二大)、Regent Seven Seas(第三大)、Seaboun(第四大)、Hapag-Lloyd、Paul Guaguin、Windstar 、Sea Cloud、SeaDream 這幾家業者。
由於大洋郵輪(Oceania Cruises) 在報告中並未被視為 Luxury Operator,不然以規模來說,近年來快速擴張的 Oceania 應該是不比 Silversea 來的小。
但「規模最大」對於成立 1994 年的銀海郵輪來說,似乎並不是什麼值得拿來炫耀的事情。被雲頂集團收購的 Crystal 和被挪威郵輪控股合併的 Regent Seven Seas 在富爸爸們的資金奧援下,雙雙展現出積極擴張的強烈企圖心。就連平均船齡最年輕,調性和銀海最類似的 Seabourn 都在母集團 Carnival 的資助下,在 2017 與 2018 接連會有新船下水。
轉型,於是成了這家沒有集團雄厚資金撐腰的老牌頂級郵輪業者眼下最關鍵的一場戰役。
切入奢華探險領域,養出獲利小金雞
2008 年銀海郵輪首度切入頂級探險行程市場,幾年的時間下來,探險行程從原來只是一個附屬商品,發展成旗下共有 3 艘探險船,並改以 Silversea Expedition 品牌對外行銷的獨立部門;就連 Silver Cloud 都準備在 2017 年底改建為 Polar Class 的探險船,取代 Silver Explorer 作為未來極地行程的主力。
從兩方勢力的消長,可以發現 Silversea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商業環境下,積極拓展利基市場的企圖心。其中最核心的原因,自然是探險行程的獲利比起一般傳統行程要理想許多。 就連在台灣市場,這幾年還願意搭 Silversea 的旅客,七成以上多是走 Expedition,或者 2009 年下水的 Silver Spirit;四艘相對老舊的小船 Cloud(1994), Wind(1995), Shadow(2000) 和 Whisper(2001) 則幾乎乏人問津。
延續義式奢華傳統,找中國融資八億美元
做為一家仍是私人家族擁有的頂級郵輪業者,雖然在經營管理上較具彈性,但在資金的籌措上便相對受限;特別是新船的造價動輒數億美元,鉅額投資的回收期間長短,因此往往左右了董事會的決策。
若想讓 Silversea 這個超過二十年的品牌能持續成長,除了開發新的利基市場,船隊的汰舊換新,更是當下之急。 於是銀海郵輪在 2014 年十月與上海的中國工商銀行(ICBC)簽訂了一紙總計 8 億美元的財務融資合約,準備用來建造三艘新船。 預定於 2017 年春天下水,可戴客 540 名的 Silver Muse 便是在取得融資後,委託義大利造船廠 Fincatieri 建造的首艘新船。 從這筆融資交易中可以推斷的是,除了 Silver Muse 外,未來幾年銀海應該還會有至少一到二艘新船下水。
市場一般判斷銀海會將船齡超過二十年的 Cloud 和 Wind 直接賣掉,但由於 Expedition 領域的快速成長,Silver Cloud 將於 2017 年後半改建為可航行於極地的頂級探險船,並於 2018 年正式加入 Silversea Expeditions 船隊服役。雖然 Silver Wind 目前仍未傳出類似的規劃,但如果 2018 Silver Cloud Expedition 得到市場的肯定,她的妹妹 Wind 有同樣的發展也絲毫不讓人意外。
在籌得了資金後,銀海郵輪便展開了一連串的轉型計劃,不單是網站進行了全面的重新設計,便連整體品牌形象和文宣品也有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風貌。「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我看到 Silversea 新版網站時有小驚豔了一會兒,而新船 Silver Muse 和 Silver Cloud Expedition 的消息則讓我對這家近年漸顯老態的奢華品牌再次產生興奮的感覺。
對很多台灣資深的頂級郵輪旅客來說,Silversea 是個具有特別意義的名字;就連傑夫自己人生的第一次郵輪體驗,也是給了 Silversea 的 Cloud。
說不定,很快地,我們便會有再次愛上 Silversea 的理由。
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