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去年起開始逐步接手管理的工作後,真要說有什麼讓我感到吃力的,應該便是「人才」的培養吧。
.
不確定是否因為我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所以才不自覺地也對那些由我所錄取進來的同仁抱有許多期待;我總想像有了這些人的協助,我和公司便都能不斷地蛻變和成長;就像是復仇者聯盟那般,將擁有不同能力的超級英雄集結在一塊兒後,就可以興奮地向更大的舞台挑戰了吧!
.
六月魔咒
識人,是我過去最缺乏的能力。在接下管理職之前,我的心思無非就是落在如何讓自己變強、獨善其身上頭;因為不論是職場或社會,對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的我來說,就像是一處攸關生死存亡的修羅場;我和林依晨用生命在演戲一樣,是用「生命」在工作。 但投入的程度越是深,便越發明白並非每個人都是用同樣的心態在面對自己的工作或人生;那怕是曾經讓人有所期待的新人,也往往逃不過「六月魔咒」,在新鮮感和熱情逐漸消退之後,便躲進角落的舒適圈裡,每日盤點自己的小確幸。
.
「是我識人的能力有問題?」一開始我總這樣質疑自己。
「還是環境太安逸,才養出了這樣毫無危機意識的團隊?」我偶爾也在腦海中推敲著其他的可能性。
「又或者,是我們一直以來都缺少了那股求新、求變和求知的動力?」
.
於是我開始學習「期望管理」,除了管理同仁對公司的「不當期待」,同時也開始管理自己對同仁的過高「期許」。由於過去自己一直是被培養的對象,因此總認為突破和成長是件理所當然的事;直到開始必須為公司育才時,才發現,原來人才的培養,也有停損點。
.
和任何種類的投資行為相似,對人才的培養,同樣亦非只要不斷投入便保證能產生成果。過去,我只要在某人身上觀察到了一絲絲熱情的火苗,便會積極地去激勵、鼓舞、敦促,甚至煽動他們,希望能在身邊燃起一炬烈焰,照亮生命的光輝,也燒退那些鬼祟侵蝕著人們企圖心的消極、妥協和逃避。 但多年來的徒勞無功,讓我不禁開始思考,會不會,我從一開始就搞錯了方向?
.
因為真正的 A 咖,不需要激勵。
.
我長期把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放在 B 咖甚至 C 咖的身上,質疑自己是不是激勵方式有問題?訓練方式有問題?還是公司的管理有問題?但卻忘了自己又是如何從 C 咖的角色幹起,然後一路持續地不斷努力,讓自己被看見、被肯定的過程。 直到有天豁然大悟,徹底明白了如果不是本人有心,即使旁人再多的激勵或規勸,又能有何用?
.
要吸引人才上門最紮實的辦法,就是自己先成為人才。因為真正優秀的人,也會渴望和同樣優秀,甚至更加優秀的人一起工作。這樣的論點,至少,在我的身上適用。
.
決定停損,並非是對「人」失去信心;單純只是根據以往在對「人才」的投資報酬率來評估未來要如何更加有效的運用時間與資源。真正具有長期發展潛力的,那怕我不去特意關心,也會自己浮出水面來。
.
「為了要能吸引更優秀的人才加入團隊,我必須要變得比現在更強才行。」停損後,我決定把時間投資在最穩當的績優股上頭。
.
現在的公司也許在規模上有一定的極限,但難保我將來不會去投資其他的事業或尋找更大的舞台;為了二十年後身邊能被一群傑出的人給圍繞,我必須從今日就開始進行新的投資計劃,而關鍵的門票,就是我必須變強,強大到能夠吸引優秀的人願意與我一同實現理想的程度才行。
.
能夠不斷進步和成長,於我而言,就是最好的一種激勵。
.
那你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