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駕訓班偶然聽見了一位幫女兒報名學開車的媽媽向櫃台的小姐詢問保證班的細節,突然間想起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不同類型的保證班,像是升學保證班、證照保證班、空姐保證班、公職保證班、才藝保證班…,全都強調可以一直上課直到達成原本報名的目的為止。 然而人生呢? 有沒有那種保證能夠出人頭地或是家庭美滿的幸福保證班存在?
很可惜,那樣的保證班在現實生活中似乎並不存在,而且再完美的人生也難免會有所缺憾。 所以沒人敢開設可以保證幸福的補習班,但卻有一大堆的人希望能報名這樣的一個班。(明顯供需失衡,難怪人家說幸福無價…) 幸福的定義,常因人而異;有的人主張知足常樂,有人偏好以財富來衡量幸福的程度,身陷囹圄的阿扁總統提倡有夢最美,圓夢拍了史詩級國片的魏德聖導演認為實現理想的過程本身就是種幸福,酒商廣告暗示消費者想幸福就要 Keep Walking,喜愛吃甜食的夏綠蒂則只要有美味的巧克力吃就會覺得幸福洋溢。
幸福與否,往往決定於當事人的心境和人生態度,出生在富貴名門的富二代、富三代們,同樣也有著他們的煩惱,並非有錢就一定能過得幸福快樂。 因此財富絕非得到幸福的保證,在我所見過的許多幸福家庭中,有許多都是再平凡不過的背景,例如南投縣那位有著滿腔熱血的教務主任Mr. Wonderful、台南老家的洪爸爸、華盛頓州的Meeka、喬伊大哥和他的超完美「驕」妻、還有仍在辛苦奮鬥中的老弟…等等,在我眼中都正過著幸福的日子,因為他們全都擁有值得自己去守護的事物,而那就是他們可愛的家人。
幸福,是由許多許多微小的事件所串在一塊兒,而這其中包含著酸甜苦辣各種不同的滋味,讓幸福的味道能夠更加的豐富和強烈。 許多我曾伴遊過的南部企業家,在用餐聊天時總是會回憶起年輕時沒錢和太太所一起經歷過的辛苦日子,好似那是一段最精彩的歲月。 但人富了以後,生活安穩,卻反倒不怎麼記得曾一塊兒做過那些事了。
看著駕訓班裏那位幫女兒報名的母親,我替她的女兒感到幸福,因為她正被自己的家人給守護著、關懷著、照顧著;而這些不正是幸福最基本的要素嗎?
然後我才明白,自己最近能有幸福的感覺,也是因為有了人在關心著我、掛念著我,甚至把我當成是她自己的家人。
幸福沒有保證班,但若害怕去面對為得到幸福所需付出的努力和改變,那唯一可以向你保證的,是幸福並不會自動找上門。 因此除非做好了準備要像傑夫一樣在幸福重考班唸了N年都得不到幸福於是只好跑去當幼稚園園長,否則的話最好認真地把握住每個能得到幸福的機會,打造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