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下旬的這場南極說明會,可能還是要你來,S 君好像還不太行…”
“我覺得可以直接由他負責簡報,這項產品他很熟悉,也已經看我簡報過好幾次;他自己也說沒問題…”
在我提出讓年輕同仁負責嘗試看看的想法後,總經理似乎也對 S 君開始有了信心,細數有一回他代自己上台簡報的記憶。
猶記得我剛入行的時候,由於語言能力不差,加上辦事的效率高速度快,因此經常有許多可以表現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我從來不允許自己給人留下“好像還不行”的印象,我選擇要做的事情,就要做到人家覺得我“很行”的程度,那些我沒辦法做到讓自己滿意的,就乾脆放手給別人心如止水去做,沒有模棱兩可的空間,換句話說,在我的標準裡面只有“行”或者“不行”,沒有什麼“好像還不行”。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傾向讓年輕同仁去嘗試看看的主要理由之一,因為一但他接受了這項挑戰並且順利地完成任務,他便可以擺脫“好像還不行”的半調子標籤,自此加入“Can Do”的行列。我真心覺得許多人其實並非沒有能力,只是機會都無奈地被那些經驗豐富的前輩們給霸佔了。
“在職場資源和機會越來越少的環境下,這些年輕人還能像我當年入行時一樣擁有證明自己能力的舞台嗎?”
我不只一次對於在安逸環境中逐漸喪失企圖心的年輕同仁們感到憂慮。記得 S 君剛進公司時,因為很快便融入了團隊,因此給人好像已經來了好幾年的錯覺;但幾年的時間過去了,卻還是沒能順利擺脫“好像還不行”的青澀形象,成為一個讓人能夠委以重任的 A 咖。
與其看騎腳踏車的教學影片一百次,還不如實際跨上腳踏車騎它幾遍。有很多職場的技能其實就和學騎腳踏車一樣,摔倒幾次以後,便從原本的“不會騎”直接變成“會騎”,沒有什麼“好像還不會騎”的說法。但比起摔倒可能產生的痛苦來,許多年輕人更擔心的,或許是沒有腳踏車可以騎;有些甚至就此妥協,說服自己其實並不想學騎腳踏車。
我看過好多類似的例子,不論是自身性格或是外在環境的影響,最後不但沒有把握機會拓展自己的技能縱深,便連原本領先的核心競爭力也逐漸停止成長。“如果他們才三十歲就已經這般心如止水,那十年後會是什麼模樣?” 他們像是一面鏡子,時不時地提醒著我要戮力自強,或許日子長了,那股追求卓越的強烈慾望也能形成一種文化,在年輕的同仁間蔓延開來。
主管最重要任務之一,是把部屬的能力從“不行”變成“行”;但除了讓他看別人怎麼騎腳踏車之外,更要緊的,是給他騎腳踏車的機會。在他真的騎上車之前,永遠都擺脫不了那“好像還不行”的標籤。
再說連“果凍”都放手了,公司讓經驗尚乏的同仁去做場南極簡報有什麼好擔心的?當年我的第一場南極簡報,不也是硬著頭皮上場,靠瞎掰完成的嗎?但自那之後,我便可以放開雙手騎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