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初回台南故鄉參加同鄉晚輩的婚宴,難得地和老弟一家四口同桌吃飯;他的兩個孩子,大的已經到準備要上高中的年紀了。他們是怎麼在一夕之間長這麼大的?離鄉十數年的我,在他們的眼中會不會也已經像個陌生人?
根據弟妹的說法,兩個孩子都不愛唸書,特別是在考試方面的天分,即使有,肯定也還沒有覺醒。我怕孩子們聽了心裡難受,因此解嘲地說現在這個年代,其實也不一定只有書念的好才有前途;鬼點子多的話,當 Youtuber 拍片也蠻不錯的…
“如果今天是我自己的孩子,大概就不會看這麼開了吧?”我不太確定老弟他們是無奈地接受了這個現實,還是真的不抱期待,但作為一名事不關己的局外人,我只能佩服他們願意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機會。畢竟在資源有限的環境中,光是讓孩子平安順利地長大成人,便已經要耗費不少心力;能否成龍成鳳,也只能憑他們自己的造化,靠他們自己的本事了吧。
回到台北,某日和友人的餐敘間,聊到客戶的孩子為了申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每天如何地按照父親所排定的嚴密日程計劃進行不同層面的準備工作。我不曉得這個孩子究竟算是幸或不幸,但作為菁英的兒女,他大概不能只是平安順利地長大成人…。轉念一想,我突然又覺得老弟的孩子其實也蠻幸運的,起碼不用每天荷著光宗耀祖的沉重包袱過日子。
在阿根廷的烏斯懷亞(Ushuaia)港邊,有一座上面寫著 Fin del Mundo 的標示牌,這幾個字是西班牙語,意思是「世界的盡頭」,但 End of the World 除了可以是盡頭,根據上下文的不同,也可以是「世界末日」。
例如英文有個常用的句子,“It′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意思是勸人看開點吧,又不是世界末日;因此對於經常必須自我勸解的傑夫來說,在烏斯懷亞看到這幾個字時,浮現腦海的念頭不是和標示牌合照留念,而是決定以後不再用英文的 End of the World 來作為舒壓的關鍵字,而是改用充滿異國情調的 Fin del Mundo;於是每回只要遇上不如意的事情或是遭受冤屈的時候,便會安慰自己這不是 Fin del Mundo,難過一下子就好了,不要沉湎在負面的情緒中太久,要趕緊重新振作起來。
於我而言,Fin del Mundo 這組關鍵詞提醒的大概就是絕處逢生吧!有道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鬱,也不要憤慨!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這是俄國文學之父普希金(Pushkin)的句子,每回我按下 Fin del Mundo 的洩壓閥按鈕,緊接著浮現腦海的往往便是這段文字。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多麼簡潔有力,卻又深刻傳神的描述啊!回想那些感到氣憤的場合,十之八九都是發現自己受騙的時刻;但普希金為什麼說是“生活”欺騙了你?也許這正是他高明的地方吧?因為不管誰騙了你,你都可能一輩子挾嫌怨懟,可如果是生活欺騙了你,那怕你再怎麼難受,遲早也得要和它言歸於好,似乎也只有如普希金形容的那般用生活來作為代罪羔羊,才有可能做到不要憂鬱,不要憤慨的程度吧!
這對極度厭惡平庸的傑夫來說,算得上是一種心靈的救贖。過去,即使沒有招惹到我,只要是看不順眼的人,那怕不是在對我講話,仍然會在聽見他們的聲音時就產生反感;因為我總覺得他們欺騙了自己,也欺騙了生活,特別是那些喜歡假裝上進的傢伙。但在遇見普希金之後,才終於明白,其實這些看不順眼的人不過也就是生活的其中一小部分,因此即使生活欺騙了我,也該提醒自己不要憂鬱、憤慨才好。
不管是擔心孩子不愛念書的父母們,或是擔心父母對自己感到失望的孩子們,這個世界(Mundo)很大,把書念好也不是人生的終點(Fin),而是起點。任何人都不該輕易地放棄自己,隨意地進行妥協;記得只有當你心甘情願地選擇墮落時,才是不折不扣的“Fin del Mundo”。
親愛的孩子們,雖然成績好壞不是唯一的標準,但對於知識是通往自由的最佳途徑這點,卻是毋庸置疑。如果不希望生活總是欺騙你,不論是在學校裡或職場中,有空還是少看電視、少玩遊戲,多念點書吧!
你的文章篇篇精彩,不講大道理,讓讀者很容易從生活中,自我檢視,能給予啟發也給予方向。期待更多好文章⋯⋯
3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