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了台北,我盤算著若是有朝一日舊地重遊,那麼造訪布市的期間,一定要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感受她的不同面貌。 比如挑一個星期天到老城 San Telmo 的古董跳蚤市集和古董街去散步、掏寶,漫無目的地飲著杯中的馬黛茶,看街道上人潮熙來攘往。 逛累了便拐個彎走進古董商和菜販共用的市場裏頭,去避一會兒盛夏炎暑的豔陽,然後向留著棕色大鬍子的賣菜大叔買幾顆新鮮的大蘋果,選一個有微風吹拂的廊下坐著歇腿、納涼,應和著街上傳來的 Samba 鼓聲,甩頭晃腦地用森巴的節奏嚼剛入手的大蘋果。
布宜諾斯艾利斯人,對舊東西有一種莫名的痴迷,彷彿越舊的東西,越不符合時代的物品,便越具有收藏和擁有的價值。因此在 San Telmo,所有不屬於這個年代的東西都可以作為商品,傢俱、茶具、餐具、玩具、海報、黑膠唱片、裁縫車、壓玻璃酒瓶、打字機、絞肉機、火柴盒、車牌、門牌、撲克牌…,這裏的人將舊東西當寶,於是便在這一條條比黑膠唱片還要陳舊的老街上,開起了一家家販賣舊記憶的時光店鋪。 老街道、老樂師、老曲調,在 San Telmo 的古董市集,能感受當地人對舊時光的那份依依不捨和眷戀。穿梭在這由歲月和記憶所堆貯而成的時光迴廊裏,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舊物事,便像是得到了救贖般,或站、或坐、或躺地靜候著它的下次重生。
阿根廷的牛肉,世界聞名,因此我從還沒出發前,就成天盼著那種大口啖肉,大口飲酒的痛快滋味。但很可惜,號稱口感僅次於神戶牛肉的阿根廷牛肉,我只吃到還算可以的,堪比神戶牛的那種,我則還沒有嚐到過。 牛肉是阿根廷人的主食之一,其他的還有豬肉、雞肉、羊肉,就連聖誕夜吃的也不是烤火雞,而是烤肉拼盤;家裏頭可以沒有廚房,但是絕不能沒有烤肉架。
在阿根廷吃牛肉,通常會到 Parrilla 去,有些書將它翻譯成牛排館,但其實這個字本身就是烤肉(grill)的意思,因此管它叫烤肉屋可能還更貼切一點。 大多數的阿根廷烤肉店都有一種叫 parrillada 的烤肉拼盤,這預先準備好的拼盤上頭有各種烤肉、香腸 Chorizo、血腸 Morcilla 、腸腸 Chinchulines (用腸子做內餡的香腸)、牛肝 Rinones …等等。
烤肉拼盤雖然方便,但當地人極少會點這道菜;既然牛肉在這裏便宜,那為何不吃好一點的?因此會在餐廳裡吃拼盤的,肯定是觀光客。 一般較普通的牛排,叫作 Vacio,這是烤牛的後腹肉,風味不錯但肉質卻偏硬。 另一種較受青睞的,是 Lomo,烤牛菲力,這通常是阿根烤肉餐廳所能提供最嫩,價位也最高的牛排種類。 但當地人真正喜愛的,其實不見得是 Lomo,反而是一種叫 Asado de tira 的炭火烤牛肋,一般是以烤全牛的方式將肉架在火堆上烤,這種粗獷豪邁的料理方式,烤出來的牛肉卻意外地美味。 Edwin 大哥日前傳來誘惑我的那張他讚不絕口的阿根廷牛肉照片,料想大概不是 Lomo,就是 Asado de tira 吧!
有肉,自然也不能少了酒,而阿根廷的紅酒價廉物美,CP值高,因此是 “酒肉” 朋友們相會的絕佳地點。 其中以 Malbec 或 Cabernet 所釀的紅酒與阿根廷牛肉最為搭調,而門多薩Mendoza 產區所產的 Malbec 紅酒更是得到過許多好評,便連台灣也有引進數款進行銷售。

除了逛古董街、吃肉喝酒外,我還想到探戈屋去學交叉步、踢腿、跳躍和轉圈;直到因為四手四腳全部打結而放棄學舞後,改將體力帶到足球場去感受當地民眾對這項運動幾近著魔的瘋狂熱情,跟著他們一起聲嘶力竭地高喊 Ole Ole Ole…,然後在 Boca Juniors 擊敗他們的死對頭 River Plate 時,佯裝成粉絲混入球迷遊行的隊伍中,參與大白天佔領七月九日大道的特殊體驗。
在瘋狂了一整天之後,再到死人比活人多的 Recoleta 富人墓園裏去享受一會兒午後的寧靜,去裴隆夫人的墓前獻唱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順便逗弄定居在墓園裏的流浪貓。
也許,只有在扔掉了行程表和手中的 Guide Book 以後,才能真正發現 Buenos Aires,這個名為「美好氣息」的城市之美吧!

【行旅影像集 – 布宜諾斯艾利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