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欺瞞島 Deception Island 是南雪特蘭群島中的其中一個島嶼,這個島在地圖上極容易辨認,因為它的形狀是個戒指般的環形,這個特殊的形狀,則是火山爆發後所留下來的巨大火山口。 是的,欺瞞島是座火山島,而且最近的二次爆發,分別在 1967 和 1969 年,亦即欺瞞島仍然是座活的火山。
欺瞞島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它特殊的地形;這個環狀的島嶼只有一處入口,而且入口處極為狹窄,僅有 230 米的寬度,自十九世紀來便被水手們取名為「海神的風箱Neptune’s Bellows」。 以當年的航海設備,若是不知道入口正確位置的人,從外觀絕不會知道這島內,竟會別有洞天?
雖然入口處險惡,但一進入了海灣後,這裏便成了全世界最安全的港口,有群山作為天然的屏障,因此成了當年捕鯨人漁船的重要根據地。

在往預定登陸的地點 Telefon Bay 航行時,發現行進的路線前方的海面結了層面積相當大的浮冰。從甲板上望去,能看見冰上還有十數隻的食蟹海豹在打盹。 吸引我目光的,除了這一大片的浮冰,便是同樣在欺瞞島內的另一艘船;因為在南極待了這許多天,這還是頭一次遇見其他的南極旅遊船。 凝神一看,是船公司 Oceanwide 的其中一艘,而他們似乎並沒有要登陸的打算。 當我們試著繞過浮冰前往 Telefon Bay 時,他們已經駛出了 Neptune’s Bellows,於視線範圍之內消失。
「如果只是進來繞一繞,那該多無趣呀!」我在心裏暗自竊喜,自己搭乘的 Silver Explorer 不但房間寬敞舒服,船上的服務也讓人滿意。 更重要的,是銀海的探險行程總監康瑞恰好也在船上,並擔任此次航行的 Expedition Leader;因此我們的每一次登陸都充滿了驚喜。 雖然法國船商 Compagnie du Ponant 的新船南方號 L’Austral 也曾經讓我動心,但由於這家公司的亞洲區代表實在很難配合,因此我打從一開始便力勸喬大還是先觀察一段時日,等到這新船做出口碑了以後,再使用也不遲。說不定,那天銀海看上龐洛的這幾艘新船,直接來個義法聯姻也說不定…。 至於 Oceanwide ,那個我搭還可以,讓 “貴” 賓們也搭那種船,豈不是太折磨人了嗎? (況且價錢也沒便宜到那裡去…)
船長順利地繞過了海上的大片浮冰,將船駛入了 Telefon Bay ;而在這個島上的主要活動,是火山健行。 這裏的山並不算難爬,特別是在征服了雪山和冰河之後,更感覺這日的健行只是小菜一碟。 在其中的一個山頭,我們遇見了來自邁阿密,年僅 25 歲的專業攝影師-雷 Ray。 他的樣子看起來不像只有二十五,但老外一般早熟,因此我倒也不以為意。只是在這行程的尾聲,他突然熱情了起來,很多舉止終於開始符合二十五歲年青人該要擁有的那種活力和態度。

完成了這最後一次的登山健行活動,我與喬大夫婦開始盤算起是否要參加極地跳水 Polar Plunge 的活動。 雖然香港的湯瑪士對我說是在溫泉裏跳,所以下水不會冷,但經我向探險隊員確認後,這回沒有時間再去尋找有溫泉的地點,因此要直接在 Telefon Bay 這裏來進行。
「瞎米?!在這裏?沒有搞錯吧?」文靜姐做出不可思議的表情,然後用專業記者的口吻質問我。
「嗯,我已經確認過三遍了,就是在這裏。」我無奈地向她證實。
「那我不跳了,這根本不是溫泉,太冷了。」她爽快地馬上棄權。
在搭乘橡皮艇返回探險家號的途中,我心中一直在掙扎,自己是否該要跳一下?(其實也只是做做樣子,因為根本就忘了帶泳褲…) 但那樣的掙扎並沒有持續太長的時間,這水的溫度只有一、二度,下去怎麼可能不會冷? 我想起了上小艇前,問了探險隊員魯奇是否有嘗試過極地跳水的滋味。他說只試過一次,之後便再也不想嘗試了。
同樣的問題,我也問了櫃台的莎曼莎,她也試過一次,但絕不願意再跳第二次。因為不只是下水冷,而是上岸之後,那種冷凍刺骨、頭痛欲裂的感受。
雖然原本躍躍欲試的文靜姐和吳氏姐妹最後被低溫的海水給嚇退,但在張導的帶領下,台灣團還是去了三個人,總算是沒有全軍覆沒。(我雖然一度也想下水,但當我抵達岸邊時,大家都已經從水裏上岸了;再者我也沒有勇氣穿內褲下水…)
於是南極跳水俱樂部的證書,台灣團一共只獲得了三張。
欠下的總有一天要還,一月初與 Thomas 同去向月底的南極團旅客做行前說明,他慫恿團員無論如何要逼我下水。 看來這回得要確認有把泳褲給帶上,才不會到了緊要關頭,被逼穿內褲去跳水。
.
【行旅影像集 – 欺瞞島 Deception Isla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