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還不行?
一個人如果總是沒有機會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身邊的人又如何判斷究竟這人到底是行還是不行? “七月下旬的這場南極說 … 繼續閱讀 好像還不行?
一個人如果總是沒有機會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身邊的人又如何判斷究竟這人到底是行還是不行? “七月下旬的這場南極說 … 繼續閱讀 好像還不行?
就這麼往前走了十多分鐘後,終於察覺到不對勁,應該幾分鐘路程就能抵達的地方,怎麼會到現在還不見目的地的蹤影?於是拿出手機打開 Google Maps 來確認位置,果然,我是朝著正好相反的方向前進。
昨天傍晚一個旅遊圈內的友人 S 來電向我打聽一個 2012 ~ 2014 曾在公司工作過兩年的舊同事 W。經她 … 繼續閱讀 三十五歲以後,還能再幾次不開心就重來?
最近一位同仁問我:「你覺得多少才夠,如果要退休的話?」我先是猶豫了好幾秒,接著才氣定神閒地將手中剛剝好皮的香蕉朝著她的方向搖了搖,半開玩笑地道:「我的午餐只需要一根香蕉,若是按現在的吃穿用度來推算,說不定已經可以退休了。」
繼續閱讀 “多少才夠?"
最近一名公司的新同仁為了七月份被指派的帶團工作而多次向我討教帶團的要領和準備的方式,我也大方地將這些年所累積下來的各種經驗和提高效率的「工具」一手不留地傾囊相授。雖然她加入公司的主要目的是要找一個婚後可以安心養家的環境,並不是要成為像我一樣的專業領隊;但熱愛旅行的她倒是也不排斥每年幫忙公司帶個一、兩團,好從相夫教子的生活中暫時短暫抽離一下。
既然要做,自然就不能用半調子的態度去帶團,因此我在輔導她的過程中,也再三地利用機會提醒她,帶團本身不是件太複雜的事,但就像廚師的手藝有優劣之分一樣,即便是條件完全相同的食材,經過烹調後產生的結果,卻可能完全不同。 所以在還沒有積累足夠深厚的內涵去創造自己的風格之前,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就是不厭其煩地去將基本功夫練紮實。
週五的晚上,難得地在下班後不是直接搭公車返回住處,而是前往市民大道上的一家居酒屋和友人喝酒聊天。我到的早了,於是便先進店裡在預約的位子坐了下來,一邊不著痕跡地暗自打量店裡其他的客人,一邊思忖這兩個因為工作而結識的友人,怎會突然想找我喝酒聊天? 我不是那種能夠炒熱派對氣氛的 High 咖,也不是談笑風生的交際高手,因此主動約我喝酒聊天的,或多或少會有些事想問我;而我會爽快答應赴約的,則通常是我也有一些事情想透過他們去瞭解。
灌了半杯生啤酒後,我情不自禁地向他們描述我心中公司轉型的藍圖,對自己將來的期許,以及對生活和工作的價值觀。自顧自地口沫橫飛講了好一會兒後,才倏然想起,他們今晚是不是有什麼事想問我?
繼續閱讀 “成為一名出色專業領隊的祕訣"
一位在台大唸 MBA 的網友問我願不願意接受他們小組的訪談,說是有一堂課需要找在 Service Industry 工作的人分享關於 Motivation 的經驗。 我搔了搔頭,接著便在臉書訊息框裡以不擅長該題目為由,推辭了他的邀請。
「除了我自己本人,我還真不確定是否在這個行業裡有成功地 motivate 過任何人? 這些年輕學子一個學期繳 40 幾萬學費唸『管理』,我不懂的事可千萬別去胡亂攪和。」我皺了皺眉頭,心想如果是要討論失敗的案例,我倒是有一籮筐可以分享;嘗試去點燃別人心中的熱情是一回事,能不能把這份熱情燒旺則是另外一回事。
繼續閱讀 “Motivation"
中僑的創辦人,同時也是帶我進入郵輪行業的溫董事長,從二十年幾前便開始代理頂級郵輪品牌,印象中代理業務在每年結算時虧損的次數多,賺錢的次數少,而且是考慮 spin off 成立新品牌的前幾年,才開始盈利。
因此我對頂級郵輪生意所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華而不實」。僅管客單價很高,但因為市場規模太小,賺來的錢遠不夠拿來養一個四到五人的服務團隊。代理部,於是成了公司裡一個「特殊」的部門;明明年年虧錢,但在溫董的堅持下,卻一直沒有進行縮編。
也許是預見了山雨欲來,在舊公司賣掉辦公室並進行重組之前,溫董便決定帶著團隊離開另行成立新公司。
「如果那時候溫董做了不一樣的決定,就不會有中僑,我也不會擁有像現在這般自由的舞台。」對公司成立後才加入的新同仁來說,中僑代表的也許只是一份薪水;但於我而言,中僑代表的卻是職場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捩點。短短幾年,我甩脫了殘餘的青澀,並跟著公司一起在各種危機中尋求突破與成長。 或許是因為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這一切的得來不易,所以總是戰戰兢兢地反覆檢視自己,有沒有因為安穩便鬆懈下來?有沒有因為能力提升而變得傲慢?有沒有因為公司連續二年出現盈餘,就失去危機感?
繼續閱讀 “【職場】先革自己的命"
也許是因為領隊工作的訓練,為了要應付旅行中各種無預警的突發狀況,我總習慣在心中為次日的行程準備至少三套劇本,一切按計劃進行的 A 版本,計劃必須臨時變更的 B 版本,和最差情況發生時的 C 版本。
這樣的訓練,本只是為了讓自己在帶團面對旅客時能夠表現的更加沉穩、從容,但在收山並開始投入管理工作之後,才發現這項在外勤時代所累積下來的能力,在辦公室裡似乎也同樣地實用。
還沒出社會時,朋友問我未來最想要從事那一類工作。我毫不猶豫地回答,最好是那種可以到處旅行的。 雖然並不在原本的計劃內,但一個不留神,都已經在旅遊業工作了超過七年的時間;年少時的一句玩笑話,沒料到竟成了日後令人莞爾的精準預言。 有鑑於此,現在只要有人問到關於未來的事,我一律謹慎作答;以免下次不小心玩笑開過頭,或是話講太滿,一張糊爛嘴平白無故地把自己的將來給說砸了。
繼續閱讀 “賺到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