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一次發文,已經有好一段時日了;趁著這個週末沒有太多令人分心的雜務和誘惑(史提芬.金的長篇小說 Under the Dome、凱文史貝西主演的影集 House of the Cards、iPhone 5S vs Galaxy S4 比較表…),我總算拿出了收在抽屜裏的 Macbook Air,泡了杯咖啡,安份地開始對著螢幕敲磚頭。
寫文章,算是傑夫平衡工作與生活的一種調劑,也是紀錄自己想法和變化的極佳工具。而當發文的頻率大幅降低時,則有可能是以下兩種情況:
一、實在找不到讓人想寫的題目,與其為了發文而發文,還不如去跑幾圈操場,燃燒身上那些仍頑強抵抗的過剩脂肪。
二、雖然想多寫些關於旅遊的文章,好迎合讀者的口味;但又不希望寫作的樂趣因此而被抹煞。 傑夫雖然以成為旅遊達人為目標,但卻對於將 Guidebook 上的景點介紹抄寫到部落格上毫無興趣。 歲月,總在你猶豫不決時悄然溜走;結果,是什麼類型的文章都沒還寫,數週、數月的時光便已經流逝。
在網路的世代,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充斥著許多不必要的資訊。臉書、Line、Tweeter、WeChat、Instagram…,自此你再也不會錯過任何精彩時刻,誰去吃了三井日本料理、誰去看了電影「被偷走的那五年」、誰和男朋友吵架、誰換了新手機、誰的老闆實在很機車、誰的事業線照片又被瘋狂轉載、誰報名了瑜珈課、誰最近失戀了,就連誰家的貓或狗今天是什麼表情,也都能一覽無遺。
前天到髮廊去理髮,設計師告訴我她目前已經有了固定的交往對象,因此可能明年就會結束在髮廊的工作。她說另一半其實是她的小學同學,兩個人在數個月前才在臉書上重逢,然後恰好兩人都在台北,於是見了幾次面之後,便開始正式交往。
「這真是令人振奮的消息,看來臉書也可以有許多正面的價值。」我笑著說。
我對社群媒體並沒有什麼偏見,純粹只是覺得自己應該多花點時間在現實生活,而不是埋首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裏 Follow 新聞動態上那些和我完全扯不上關係的消息。 這些內容除了滿足人性的窺探慾之外,顯少對我的生活會有什麼重大影響。(有時甚至會有誤導的效果,嚴重的還可能造成誤會)
僅管如此,我每天仍然會打開臉書來看看有沒有什麼新的消息,但通常幾分鐘時間便能將大部分的動態更新給讀完。 人不見得要活在別人的世界裏,但也不能夠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三不五時,還是得要順應潮流,按一下讚,PO幾張圖。 我節制地讓自己曝露在虛擬世界的時間,盡可能地縮短,因為它比你想像中的要更令人上癮;因為它不單滿足了人的偷窺慾,也提供了短暫的虛榮感。 臉書上並不是沒有具備閱讀價值的資訊,只是在每個人傾向過度分享的情況下,你讀到無意義情報的機會遠高出許多。
由於從事旅遊的工作,我擁有許多可以公開發表感想的機會(遊覽車上的麥克風通常由我一人獨佔)。幾年下來,我練就了即使對著空氣也能侃侃而談的本事。 而為了能夠言之有物,我逐漸養成了大量閱讀的習慣;並在過程中,得到了許多樂趣和啟發。 而當知識所激起的火苗點燃了你學習的慾望後;想變得更優秀,想得到更多掌聲的念頭,便成了驅策你不斷挑戰極限的動力,一種近乎貪婪的求知欲。 而當追求卓越成了你工作和生活中最主要的目標後,你便會自然而然地被同樣不斷追求卓越的人們或事物給吸引。 對我來說,生命最讓人感到興奮的,不是你現在擁有什麼,而是未來你將會擁有什麼;換句話說,就是人生的無限可能。 而上臉書給人按讚,則完全無法為我的生活帶來任何助益。
沒有人可以保證你去做了什麼改變,人生就會截然不同。但我很確定的是,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仍有所不滿(某種程度上這算是好事),那就該要去嘗試那些能夠改變人生軌道的各種努力,那怕是很微小、不起眼的那種。
不輕易接受平庸,你便已取得邁向傑出的門票。
那些不斷找你麻煩,鞭策你更加優秀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