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CNN的新聞報導看到了以色列年輕人因為失業和貧富差距等議題走上了街頭抗議,這個一直在爭議之中求生存的小國家不但要面對與巴勒斯坦的對立問題,近期 IAEA(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所公佈的調查報告顯示,伊朗仍然有計劃地在發展核武,這讓臨近的以色列不得不考慮發動先制攻擊的可能性(Pre-emptive strike),但多數專家認為一但真的動武,將是一場以色列沒有能力獨立完成的戰役,因此僅管以色列政府對伊朗所帶來的潛在威脅感到憂心,但短時間內仍應不會魯莽地對伊朗進行軍事攻擊。
我在今年六月份因工作之故有了前往以色列的機會,原本那回還預定要造訪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和開羅,但後來適逢阿拉伯之春以及強人穆巴拉克被推翻下台,導致埃及的情勢相當不穩,因此船公司經過再三考慮後,取消了原訂停靠埃及的計畫,並延長了停留以色列的天數,使得它反倒成了這趟行程的重點國家。 在看到了近期國際媒體對以色列國內情勢的相關報導後,我暫時擱下了日前和喬伊大哥前往愛琴海和亞得里亞海行程的寫作計畫,打算先將在以色列旅遊時的見聞先記錄下來,避免時間拖的太久最後被長期困擾著我的懶人病給直接Pass掉了。
搭郵輪遊以色列
在以色列當地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在海法工作,到耶路撒冷禱告,然後去特拉維夫玩樂。」, 簡單地一句話將以色列的三大城所擁有的不同屬性做了極適切的描述。 一般搭乘郵輪前往以色列時,所能停靠的城市大概只有海法(Haifa)和亞什達特(Ashdod),而不論是停靠在那一個港口,所有人必定都會造訪的地方便是耶路撒冷(Jerusalem)。 時間充足的時候,臨近的十字軍騎士團古城亞柯(Akko)、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或是拿撒勒(Nazareth)也是極熱門的岸上觀光行程。
由於我們在以色列停留的時間變長,因此諸如海法、亞科、加利利海、約旦河、耶路撒冷、伯利恆、特拉維夫等重點城市,全都在這次的行程安排之中。整趟以色列的行程走下來,我對這個國家的感覺和它自己本身的處境一樣,在不確定中還夾帶著點複雜的情感。 無法確定自己究竟喜不喜歡在這裏的所見所聞,卻又對它千年的歷史和對我帶來的特殊文化衝擊而感到深深著迷。 對於基督徒來說,到耶路撒冷是一次朝聖之旅;但對我而言,則是體驗不同文化的絕佳機會。 可惜以色列當地的導遊素質不一,加上部分船公司所規劃的行程不盡完善,讓我對這次以色列之旅留下不少負面的觀感,恨不得建議船公司乾脆僱用我當 Tour Designer,好過濾掉那些品質不佳的岸上行程。

極為嚴格的安檢流程
也許是因為其特殊的國情和安全顧慮,以色列的安檢是我搭船以來所遇過最嚴格的一個國家,不但要先在船上的指定地點一個一個查驗護照,下船時還要將包包裏的東西一樣不剩地全拿出來供移民官員檢查,有些乘客甚至會被要求站到一邊去用金屬探測器進行搜身。 沒預料到會這麼麻煩的我在頭一天抵達海法時,偏就帶了個裝了不少東西的包包下船,結果相機、文具、資料夾、錢包、太陽眼鏡、口香糖、零錢袋…被全部倒在籃子裏,看得我直呼不可思議,心想你要翻要找都沒問題,但有必要什麼東西全都倒出來混在一堆,然後讓我一樣一樣費事地放回去嗎? 這些年輕的安檢官臉上毫無笑容,搞得好像我們是來他們的國家搞破壞的一樣。這也是我對以色列的第一印象,一群傲慢無禮的傢伙。 (最近以色列總理 Benjamin Netanyahu 也被向來支持他的美國友邦認為是個傲慢的傢伙,聽到這則消息我一點兒也不感到意外…)
十字軍的城市,亞科 Akko
在亞科的行程,一般安排前往參觀騎士團地下總部、當地傳統市集、有800年歷史如迷宮般的地下水道、和從1400年前便已存在的舊漁港。 但對於一個半天的行程來說,這樣的安排實在是緊迫了一些,加上導遊還要帶客人進紀念品店去購物,而且一停就是最少半個鐘頭,因此浪費掉了許多原本可以深入遊覽這個城市的寶貴時間。
亞科在當年十字軍東征的期間,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城市,這裏不但是船隊登陸的港口,同時也是補給的重要路線。因此騎士團選擇了這個地方做為他們進攻聖地耶路撒冷的重要根據地,十字軍的到來,使得原本的小漁村逐漸成為一個商船往返頻繁的熱鬧城市。 而除了十字軍之外,奧圖曼帝國也曾佔領此地長達數世紀,甚至連拿破倫也曾試著要攻下亞科;但在二個月的圍攻仍無法攻克亞科的城牆後,被迫帶著恥辱放棄離開。 因此,亞科是個有著不同層次的城市,街道上能看見不同時期的征服者們所留下來的歷史痕跡,像是圓頂的清真寺、土耳其浴室遺跡、基督教修道院、教堂、旅店、漁港、舊城牆…等等各自代表著不同文化和時期的建築物。 但最讓人意外的,是這裏同時也是以色列境內最多阿拉伯人居住的地方,我想這大概和城市本身的歷史背景有關,生活在這裏的人早已習慣了不同民族的統治,因此對於種族的包容心也比生活在耶路撒冷的猶太人要來得高出許多,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在別處無法討生活的阿拉伯裔搬到亞科來落地生根。









.

帶著一點人造美的城市 – 海法 Haifa
原本我對海法並沒有太多的期待,因為和其他幾處以色列的歷史名城比起來,海法充其量就是一個現代化的大都會,但當遊覽車開上凱默爾山的高處後,從山上的觀景台往下望去,我才發現其實海法是個相當美麗的城市,也興起了我下午搭乘船公司準備的接駁巴士進市區觀光的念頭。
海法最值得觀光的景點,非巴哈伊花園(Baha’i Gardens)莫屬,盤据在山坡上巴哈伊花園內的醒目金色圓頂 Shrine of Bab 是巴哈伊教的總壇,也是海法的地標。 巴哈伊教有點像是各種信仰的總合,認為任何的信仰都有其價值,並要求信徒培養包容、和平和正義感這類美德。 巴哈伊花園分為內花園和外花園兩個部分,內花園開放的時間從每天早上九點一直到中午十二點,外花園則開放至下午五點鐘。 那天我一個人沿著德國殖民大道(German Templar Colony)這條經過刻意美化的街道往盡頭處的巴哈伊花園走去,一路上看見的盡是高級的餐廳、精品飯店或華美的宅邸,一時間竟有彷彿自己身在歐洲的錯覺,但留神一看,才發現這個城市好似少了些什麼? 靈魂,這個人為加工所呈現出來的美麗外表缺少了最重要的靈魂,像是一個嬌豔的少女臉上卻總是掛著僵硬的表情和空洞失焦的雙眼。









.
貧與富僅有一路之隔
由於距船公司接駁巴士抵達的時間還有近一個半鐘頭,於是在逛完了巴哈伊外花園和德國殖民大道的我決定繞到其他鄰近的社區去看看,但出乎意料地,還沒走多遠便發現眼前的景色開始出現劇烈的變化,原先整齊、美觀的街道和建築物被一棟棟使用同樣石材但卻破舊不堪的房舍給取代。 我心想難道這才是海法真正的面貌?還是我只是恰好誤走進了貧民窟? 但幾分鐘前我還在海法市中心最精華的地段,怎能只隔一條路便來到幾乎家家戶戶都裝上了鐵門鐵窗的落後社區? 到底當地人的實際生活條件如何? 有多少的居民是過著這類的日子? 我心裏極好奇地想找人攀談,但在遠距離望了一眼他們眼中不甚友善的目光後,決定還是忍住心中的疑問,避免多生事端。
坐在購物中心門口等候接駁巴士時,我反覆地思考著這個城市和它的居民所帶給我的感受,初見這座城市時的驚豔這時已經慢慢消退,接著有股相互抵觸的矛盾情緒開始在心裏衝撞,這個城市我會想再來第二遍嗎? 如果只有人造的美景,那比起巴哈伊花園和德國殖民大道漂亮的地方多的是,我又何必到這兒來? 它所缺乏的重要靈魂,要什麼時候才能真正進入到這個有著浮誇美麗外表的軀殼裏?
有些地方,真的和團長郭董所說的一樣,一輩子來過一次就可以了。



.
查海法時發現你的部落格
喜歡你的文字與照片
加油囉!旅行家